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游记散文游记散文
风口浪尖上的采访
发布时间:2019-12-13作者:来源:点击:
风口浪尖上的采访
文/董素印(江苏射阳)
20多年前那场百年未遇的“十五号”台风,摧枯拉朽般地横扫了我所在的千秋乡大地,10级左右的狂风裹着如注暴雨,肆意地摧毁着房屋、庄稼、树木,一场近乎毁灭性灾害,意欲将人间引向地狱,至今让人心有余悸。
记得台风来临时正值星期天的傍晚。当时,家中唯一通讯工具——广播里传来了乡政府发出的台风警报和防台、抗台紧急动员。
灾情就是命令。时任乡通讯报道员的我,凭着职业的敏感和责任,决定连晚冒雨赶回乡政府,准备接受随时可能出现的工作任务。
无情的台风似乎将秋季的温度降至了冰点。我不顾家人阻拦,穿上雨具,拨开门栓,推起自行车,一头扎进了狂风暴雨之中。一路上行人绝迹,仅偶尔出现一两辆机动车辆,几乎与我并肩蜗行;雨借风势,风助雨威,几次差点将我连人带车掀翻,从家中到乡政府的十多里平时仅二十分钟的车程,我足足骑了将近一个小时。等到了乡政府自己的宿舍,浑身已被雨水全部淋湿,冻得直打哆嗦;脱下雨靴,哗啦哗啦倒掉两靴子雨水;靴子究竟什么时候被雨水淋满的,已全然不知。
夜幕渐渐降临,风雨交加势猛。我换上衣服,简单洗漱一下,拖着还在抖颤的身体,打着雨伞,赶到灯火通明的政府值班室,果然,乡党政主要领导都聚集在那里,了解灾情,研究抗台抢险方案;见我到来,都称赞我有新闻敏感,并交待我要注重挖掘抗台救灾工作中的典型,做好抢险救灾的宣传报道工作。
夜越来越深,风越刮越紧,雨越下越大。政府值班室成了抗台抢险指挥部。这一夜,我们谁也没有回到宿舍,在指挥部里订方案,下任务,接听电话,上传下达,直到凌晨时分,才和着衣服坐在条椅上打了个盹;风狂雨骤,时不时将值班室前后树林里碗口粗细的水杉树拦腰折断,咯吧咯吧的断树声告诉我们,这次全乡的灾情肯定不轻;随着风势雨势的加剧,大家的心也越揪越紧。
好容易挨到黎明,值班室三部“摇把子”电话轮番响起,急促的报灾电话,让我们提前投入了繁忙的工作之中:折断的树木让全乡的电力、交通告急,外灌内涝让西部低洼圩区涝情告急,一夜的风雨摧残让许多危房户告急......早上7点钟,政府会议室里座无虚席,机关干部和乡直单位负责人一个不差,齐聚这里,接受乡党委政府下达命令;短暂的抗灾救灾动员会议后,大家顶风冒雨分赴分工村组和相关区域,一场以安置灾民、清障抢修、抽水排涝、筹集物资为主的抗灾抢险工作,在暴风骤雨中悄然展开。
记得由于雨水的淹没和断树的阻隔,下村工作人员根本无法骑车。特别到低洼圩区的中南、沙港等村,洪水没过道路二三十公分,大部分田块的棉花被没过了大半截,渔民们到棉田里下起了捕捞的丝网,或者划着小船在棉行中捕鱼,最大能捕到10公斤以上的青鱼。
在上级政府的支持和全乡广大干群的努力下,这样大的洪水一直持续了将近一个星期终于退却。就这样,我们每天挽起裤腿,趟水几公里、甚至十几公里,了解灾情,采访抢险抗灾典型;采写的《千秋干群众志成城抗击风灾》《台风无情人有情》等一批稿件被《新华日报》《盐阜大众报》等各级媒体采用,收到了较好的宣传效果,受到乡党委和上级宣传部门的表彰。
由于抢险措施到位,救灾行动有力,全乡倒房等一批重灾农户得到了及时救济,很快恢复了正常的生产秩序。尽管突发如此重大灾情,全乡没出现一户民不聊生状况。
想起那次风口浪尖上的采访,我深切感受到人民群众不畏艰难的强大力量,感受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无穷魅力,感受到自然灾害的无情和党委政府的温暖,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
上一篇:第一次自己回家
下一篇:王其英:杨嘉谟军旅生涯碑刻简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