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游记散文游记散文
月照蛟洋文昌阁
发布时间:2019-05-26作者:来源:中国旅游报点击:
|
|||
|
|||
□平儿 如果说百年前的月光可以穿越层层的云霭来到今日,我想那一定如今夜的光华了。 朱自清笔下的荷塘在这样的夜里,也一样有淡淡的光辉吗?像今夜闽西蛟洋的文昌阁一样,辉映的是历史,还是会说话的山、树和楼阁? 从清朝乾隆六年(1741年)至乾隆十九年,上杭蛟洋人民为了祈求文化昌盛,历时13年兴建了文昌阁。而我能联想到的同一时期的另一处知名的文昌阁在北京,即号称颐和园内六座城关建筑中最大的一座“文昌阁关”。它始建于乾隆十五年,但于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如今看到的是光绪时重建的阁楼,这座阁楼曾在我大学求学时留下极其宏伟的印象,但它不及这山乡中的阁楼保存得精致完整。 260年来,这座外观六层,实为四层的客家经典木结构阁楼,不仅庇佑了乡士文运亨通,才杰辈出,也成为乡贤省身克己的象征。更于近百年来,见证了闽西革命的发展、中央苏区的建设,乃至中国革命的星火燎原。 透过莹莹的月光,我仿佛看见辛亥革命之后,在文昌阁兴办的广智小学内,邓子恢等授课老师带着学生琅琅读书的忘我姿态。也仿佛回到1929年7月,感受到这座风雨楼阁终于迎来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欣喜,那些耳熟能详的名字,如贺子珍、蔡协民、江华、曾志等等,伟人、名人与楼阁的契合,定格成历史。在文昌阁召开的中共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上,通过了毛泽东亲自修改的政治决议案。在大会之后,“武装斗争”“抽肥补瘦”的土地革命精神深入人心,人们看到了毛主席描绘的“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的火热景象。 海内以“文昌阁”命名的楼阁林林总总,但闽西蛟洋的文昌阁自从和中国革命道路相结合,就孕育了新的生命,就拥有了与过去无数文昌阁截然不同的命运。 历史一页又一页地翻着,从烽火硝烟的战场,从认识和意见的分歧,再到思想的争锋和统一,闽西中共一大已成为福建革命,乃至中国革命的一个重要节点。尤其在此之后数月,就在离此数山之隔的古田,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即彪炳史册的“古田会议”,更是成为中国革命成功胜利的重要起点,成为我党我军建设史上的光辉里程碑。 今天,我守着这些古老的建筑,守护着先辈们曾经探索革命斗争实践的场所,这样的灵气贯穿于我的身心,我想,但凡接受了天地精华之气的巧夺天工之作,也自然会产生较强的天人感应。我默默地承接着这一切,也许我看到的不是山,是海,是一片文静的海,月华在海上泛出的光照亮了整片土地,更照亮了我的心。 如同毛主席当年在古田赖坊的协成店发出的无限豪迈感慨:“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沿着山路和那些光,我的思想早已把古田和蛟洋连成一片,把当今景象和近代革命的场景连成一片。淡淡的月光和路灯照亮了深夜的路,绵延的路也延续了人们的梦,光和路默默地一同开启了新的时光和生活。或许这也是历史的一种组成,不仅来自历史本身,同时也来自人们的思索,在思索中幻化的一切,在行走中慢慢变成一种深刻的记忆。就如同我,当我安静地坚守于这片圣地,在静静的空气里再一次把心放飞,这些安静的事物被心上了颜色,就化为满天的群星。 是这样的,那些平凡的夜晚,甚至一些平凡的人和事,包括一些习以为常的景物,依然朴实着,而赋予他们特殊意义的还是人,是先人,是伟人,也是我们,一个个普通人的思索。 月光千年未改,革命之志犹存,蛟洋文昌阁该是一种默默的传承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