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书画艺术书画艺术
走出去 请进来 ——记史俊保与他的艺术情结
发布时间:2019-06-04作者: 冯卫东来源:点击:
走出去 请进来 ——记史俊保与他的艺术情结
一、 走出郯城
山东得天独厚,人杰地灵,乃圣人之地。有文圣孔孟、兵圣孙子、书圣王羲之、智圣诸葛亮、孝圣王祥、友圣王览、算圣刘洪等等。临沂民风纯朴,山清水秀,更是名家辈出。书圣、智圣、孝圣、友圣、算圣及“吾日三省吾身”的宗圣曾子、改良毛笔的蒙恬、绝壁偷光的匡衡、书法大家颜真卿等皆出沂蒙。后人得圣贤之神韵者比比皆是。得圣贤神韵仍为凡人,凡人得山水之清气,吸天地、圣人之精华,已向圣人走进了一步,经个人努力又走进了一步。
史俊保书法作品在文化部书画创作基地(北京)展出时接受媒体采访
早年间临沂郯城走出了一位普通得没法再普通的平凡之人,从郯城这个弹丸之地走出,走到临沂,走向塘沽。他就是史可鉴,本名史俊保。转眼二十年过去了,他已功成名就。史俊保以“务本斋”为自己的斋号,“务本”二字何其珍贵,被历代文人墨客、贩夫走卒及国家政要所推崇,不言而喻。此斋号不胫而走,走出国门,走到日本,走到欧洲五国。身为农家子弟,放过牛割过草,实为本本分分之人,何以走出家乡、走到津门、走出国门呢?说来颇具神奇色彩,但也说奇不奇。
史俊保不愧为时代弄潮儿,他扑腾、呛水、挣扎、摸爬滚打,以山东人特有的吃苦耐劳和坚韧之精神,寻觅求生存、发展之路,几经周折还是选准了书法这条路,这更是一种选择的能力。在经商无本钱的情况下,选择书法可谓明智之举。其实选择书法这种高雅的“行当”谈何容易,不是金刚钻谁敢揽瓷器活?史俊保靠着山东人的这种精神,费尽周折创办了“中国艺术家网络合作联盟”。他抱着大舍大得的观念不断施舍,做事与众不同。笔者有感于史俊保的所作所为,写出《以史为鉴的史可鉴》《塘沽滨海放异彩、合作联盟绽奇葩》两篇文章,并已收进2014年10月由中国文联出版社正式出版《坚韧》一书中。
山东走出来的弄潮儿多了,有失败者衣食无着又回农村的,有成功者扎根在异地他乡的。长篇小说《红旗谱》中描写的朱老巩解放前闯关东,最后又回到山东老家。他就是走出去失败的典型。史俊保从农村走出来,算是成功的一位。他靠什么在天津立足呢?这与他智商有关,与他的选择文化有关,也与他的兴趣爱好性格有关。
他曾在北京吴东魁艺术馆参加了美籍华人张恨水之女张明明等十位美籍华人的书画展,并慷慨捐赠了自己用心血写成的佛经。吴东魁是山东人到京城闯荡成功的典范,他原是菏泽农家子弟,创办了自己的艺术馆,捐建了多所希望小学。笔者有感于吴东魁的奉献精神,写出《吴东魁传》,收入在《无限精彩》一书中。史俊保参加这次书画展,对他是一种触动,在心中暗暗树立了目标。他要在求生存求发展的道路上,发挥自己的优势。自己有什么优势可言呢?农家子弟,无靠山无熟人,无资金,只有山东人强健的体魄和喜欢书法两条优势。他认为自己的优势就是书法,就是自己的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一颗种子,想发芽生长,没那么容易,需要水分与空气,才能顶破坚硬的土壤。一粒、两粒,松子被风吹进土里,不知谁又在上面踹了两脚,板结的土地又增加了许多压力。然而,它们并不屈服,终于顶破土层,向春天献出一片新绿。史俊保像泰山的松子一样,他在异乡顽强地生长。他把书法与性格发挥出了应有的作用。篇幅有限不在此累叙,请各位翻阅《以史为鉴的史可鉴》。
10米长卷《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二、 走出农家院如何成功
当年,史俊保像朱老巩一样,只背着十几斤煎饼,几块老咸菜就上路了。兜里的盘缠是几年紧衣缩食省下来的。母亲站在柴门前向他招手,他的心一下酸了,泪在眼里没有滚出来,一狠心还是得走,还是得走出去。土里刨食的父母,面朝黄土背朝天,哪怕把黄土种出花来,又能怎样,照样穷得叮当乱响。走出去,说啥也得走出去。山东地少人多,指望土里刨食很难发挥出潜能。史俊保早就看出了这一点。
他辗转来到了天津塘沽,打短工、干杂活、拼体力、挣小钱,蹉跎岁月,没目标没方向没法发力。借酒浇愁,七尺男儿岂可虚度年华。他到底还是不能扔了写字!不能泯灭自己的理想。白天干活,夜里写字,白天多苦多累,夜里照样挥毫,困了抽支烟提提神,坚持笔耕。北京著名作家高进贤说过:“成功是熬出来的!”他的确是在熬着。没有任何人劝他、催他、引导他熬,他心里总有神明在告诉他,应该熬着。先贤的影子在心里跳跃,铁杵磨成针,滴水穿石,头悬梁锥刺骨,十年寒窗苦,十年冷板凳,十年磨一剑。就象吴东魁先生说的那样:不扒一层皮,甭想成功。有这些前人做榜样,自己熬夜又算什么呢!“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俊保在学习书法的道路上,岂止是憔悴,他简直是在拼命,他的手臂在滴血。古人佛家有用鲜血抄佛经者,现当代人实为罕见。史俊保的确用自己的鲜血抄过多少部佛经。有感于俊保舍身取义舍身为艺术的精神,笔者曾撰文《吾以我血抄佛经——记著名书法家史俊保》。
史俊保用心血抄出的佛经,有的捐赠给寺庙,有的赠给友人,这是一种大度与舍得的精神,是一种慷慨。有许多人从农家院走出去,仍保留着小家子气和小农意识,斤斤计较,分量必争,须知,这是失败的主要原因。史俊保走出农村,与传统的旧观念决裂了。舍血抄经是他豁得出去,捐献佛经是他大舍大得的行为。吴东魁也捐建过几所希望小学,成功人士都有无私奉献的精神。
更难得可贵的是,在天津滨海二十多年来,史俊保一直致力于书法艺术的推广交流,他从不办培训班收费,而是走进校园义务教学,先后捐献毛笔、描红本等书法教材两万余元。通过十多年的努力,他已经是当地十余所学校的书法导师,培养了几千名书法爱好者。当今社会,市场经济使孔方兄盛行,史俊保不取任何报酬,义务为书法传承,培养后人的行为,能有几人,可谓屈指可数。四川大地震那年,他也捐赠了六万余元。他说:太少!别写这些事。笔者认为,其实不在乎多少,而在乎精神。人的能力有大小,只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他义务为企业界朋友写匾题词。很多人知道书界的规矩和书家润格、润的习俗。越是著名的书画家,其作品在拍卖会上越是拍出高价。史俊保在未出道之前义务奉献的书作不计其数,惟其如此他传递了友情,也使自己在朋友圈、在书坛、在社会上有了稳固坚实的基础。其实,舍得的心态,慷慨大方的捐赠正是他“务本”的具体行动,是他的本分,是他的人品。他深谙“做事先做人”的哲理。有了“先做人”的心态,走出去才能站得稳,才能成功。
史俊保常住天津塘沽,他的心仍然惦念着故乡,他与故乡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史俊保蝇头小楷《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三、没有梧桐树 招不了凤凰来
有这样一位骨子里喜欢诗文、喜欢书画的青年,为了生活为了家人过上好日子,他下岗后多次创业。他也不甘心现状,不甘心为斗米折腰,身在曹营心在汉,他的心到底还是在诗文上在书画上。他羡慕那些搞书画的,羡慕那些从事文学创作的人,更羡慕那些农家子弟走出家乡,到异地他乡闯出一片天地的,弄文学、弄书画的老乡,他就是张新杰。这名字起的好,新型的杰出人物,也许还有其他的内涵,笔者只能从字面上理解。
张新杰1973年生于郯城,当过会计师,在创业之余还兼任山东孔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文学高地》杂志编辑。他其实和史俊保是二十多年没联系过的工友,以至于打电话时都记不清楚了。他从网络上了解到史俊保和“中国艺术家网络合作联盟”,史俊保对书法艺术的那份锲而不舍的执着、对朋友的那份大舍大得的精神、对艰辛创业的那份百折不挠的意念令人钦佩。2016年8月份他专门去天津拜访史俊保,当时史俊保和天津华大绿色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高宝华先生在路上等了他一个多小时。张新杰后来多次回忆那次见面,他说也就是那次等待、那份亲情、那种宁静让他彻底感受到了书画艺术的魅力,也让他找到了自己的发展方向。从此以后,张新杰开始涉足书画交流,先后在《文学高地》杂志和《书画家百科》等领域为“中国艺术家网络合作联盟”老师们服务。为了拓宽史俊保艺术交流的发展空间,也让艺术家网络联盟走出天津,也为了提升当地的文化事业发展水平,张新杰于2018年10月22日邀请书画家们来史俊保老家举行书画展。
策划一次笔会,谈何容易,何况还是张新杰第一次搞这种活动呢。除了食、宿、玩之外,还要有展厅,有笔会的场地,小了耍不开,大了有困难。顶重要的是要有经费。呼啦啦来一帮人,要吃、住、画、要场地、展馆、要车,还要排场、要面子。
史俊保带领九省书画艺术家回家乡沂蒙进行文化艺术交流
沂蒙老区人最讲面子,自己吃糠咽菜不要紧,一定要让客人们吃好喝好。其实,这种面子就是民间的那份原生态的热情好客、质朴纯真。他首先找到了郯城文化界的前辈夏政平局长和刘宝玉局长,请他们帮助找展馆和场地。两位老局长一方面对张新杰的热心所感动,另一方面也感觉到史俊保发起的这次九省书画家笔会将会对郯城书画艺术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习近平主席“四个自信”的大好形势下,在中央大力宣传改革四十周年成果的背景之下,各地都在搞各种类型的文化活动。郯城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顺水推舟,借势借力,把这次笔会提升为县委宣传部、县文联和县文广新局等单位联合主办的文化活动,几经协商定为:“郯城县庆改革迎元旦九省书画家邀请展、中国艺术家网络合作联盟郯城书画交流展暨第九届滨海笔会。”
对于经费张新杰还是没有底,一方面没有几个朋友愿意出资帮忙,另一方面怕资金少了照顾不好老师们,丢郯城人的脸。史俊保知道后毫不犹豫的说:“我刚卖了两卷经六万块钱,钱的事你不用担心!”张新杰听后为之动容,他领略到了史俊保这位“艺术家网络联盟主席”的气度和风范。此举与那种小农意识小里小气的小市民意识,简直是天壤之别。古人云:君子让万称,小人计斤两。这是心态这是人品,这是闯荡江湖的胸襟。他更清楚史俊保收入不稳定,清贫度日,手里没有多少结余。张新杰尽管并不富有,建新厂还有上百万借款,但也丝毫没有影响沂蒙山人的慷慨和气度,他当时就对史俊保说:“你放心,我有能力办好,绝对不让你花一分钱。”也恰是他们两人这种争着付出做事的诚意感动了身边的朋友,诠释了“大舍大得”的内涵,见证了书画人的纯情。和那些家藏数以千计、万亿的大佬、那些开着宝马与摆地摊儿的老者争得面红耳赤、动手动刀者,简直是天壤之别。
2018年11月3日才定下来11月13日开幕,会务筹备工作只有十多天。时间确实太紧张,不但是对筹办人员办事能力、沟通能力、应变能力的挑战,也是对身体和精力的一种考验。哪怕确定这个日子,都要各方协商,征得几方面的认可和同意。大型笔会,关系到方方面面、上下左右的协调认可。史俊保深谙筹备笔会的辛苦,他在与新杰的多次通话中,指导他如何装裱书画、广告宣传、布展、通知邀请等。张新杰也不愧是搞企业的人,每个环节、每次谈话、每次拜访,都很得体,考虑得也很周到。尤其是史俊保在郯城的几位师兄弟王爱军、叶洪雷、卢伟、吴传军以及史俊保的学生刘大伟竭力相助,大家分工负责,确保了11月13号顺利开幕。
值得一提的是,刘大伟几天来一直默默服务,跑前跑后。别人上桌推杯换盏时,他又要去接客人,很少安安稳稳地吃过一顿饭。书画家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谁要是认为大伟只是司机的角色,那简直是趴在门缝看人——把人看扁了。大伟也是书画家,是临沂一中的老师,是省书协的会员。他甘于默默无闻,甘于为会务服务,甘于做史俊保的学生。大伟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难能可贵,值得赞美。
史俊保引领艺术家们走出家乡与各地的艺术家们广泛交流
这次活动搞得非常成功,被誉为郯城史无前例的一次文化盛宴,提升了郯城的知名度,更对郯城书画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当然,也提升了“中国艺术家网络合作联盟”和外省书画家老师们的影响力,这些都是双向的。张新杰是低调的,他婉拒了开幕发言,甚至电视采访的机会,他把机会全部留给了史俊保和书画家老师们。主办单位、承办单位、协办单位虽然一大串,其实真正执行者郯城只有张新杰一人。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他和史俊保体会最深。结束那天晚宴上,他们两人抱在一起,满眼泪花,让人动情!
张新杰专门为这次活动写了篇小记,文章情真意切,令人感动。他说,所有的付出都值得,收获总比付出多。他特别提到了临沂罗庄笔会举办方张建女士。他说:在她身上你看不到亿万家产的傲气和私企老总的霸气,年轻女性的娇气。她身上的那份质朴、善良、好客、热情、谦逊、细腻,就是新时代沂蒙女性所特有的品质。她为这次笔会付出太多,也将这次笔会引入了高潮。华盛江泉高总的亲自接待和高度评价,不仅是张健女士个人沟通能力的体现,更是对书画家们艺术水平的尊崇认可。
张新杰的文章道出了书画家们的心声,他们真正感受到了沂蒙人的朴实热情,感觉到临沂的实力,同时看到文化市场的潜力。河北画家赵广东、赵胜东弟兄俩,天津画家赵金明老师,吉林画家王延军老师,甘肃书法家董建维老师,海归画家黄若愚先生,深圳画家张力恒老师,安徽画家刘沙河老师,秦皇岛画家葛艳斌老师,西安画家纽洪澜老师以及天津诗人张金才老师都是赞不绝口,不停地说谢谢!谢谢!激动的心情,美味的佳肴及美酒刺激,使他们泼墨挥毫,创作出艺术的珍品、精品。他们为郯城,为临沂做出了无私的奉献。
2018年11月12日在欢迎书画家的晚宴上,郯城县几路诸侯出席了,原郯城县副县长、山东文史学者韩明林先生说:“……走出去,请进来。”韩副县长的话高度概括了郯城人的心愿,郯城早已有了走出去的好典型,如西安的江文湛和刘原生、清华的马景岭、南京的江小竽、江西的陈静吾、杭州的徐绍林、天津的史俊保和米成强等等,他们都是从郯城走向全国的文化名人,无不感恩这块热土。史俊保、张新杰和米成强策划组织的这次笔会就是“请进来”的具体行动。
没有梧桐树招不了凤凰来。张新杰与各位领导就是梧桐树,此树的芳香和浓茂的绿荫才使凤凰落在此处悠哉纳凉。史俊保就是领头的大鸟,领着一群“凤凰”降落在郯城这组树丛之中。走出去是个人创业与发展的需要,请进来是家乡父老乡亲创业发展的需要,是落实文化自信发展的目标,文化产业发展及打造旅游业的需要,也是强强合作的需要。
写于京华阅是堂
2018.11.22——12.4
————————————————————
主 办:中外名流杂志社
社长兼总编辑:黄长江
编 委:
黄进琪 孙保权 黄长江 王永蕙
王小艾 纪学军 万 玫 杨黎明
蔡唯敏 冯卫东 尹 超 常胜军
张建国 钱琳萍 周 步
艺术呈现:北京儒博文化艺术院
下一篇:著名书画家柳长德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