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旅游诗歌旅游诗歌
老拐中阮诗心远 —— “诗与远方”诗意情怀与精神境界之体悟
发布时间:2021-01-20作者:李金坤来源:点击:
老拐中阮诗心远
—— “诗与远方”诗意情怀与精神境界之体悟
李金坤
全体与会代表于秀水舫前合影
2020年末,我有幸受邀参加了“诗与远方·走进千岛湖”年会等活动,短短三天,经历了将信将疑、基本认可、乐在现场、热情投入、深刻体悟的思想情感转变轨迹,谨就此实录于下,权作本人的管窥之见,以就教于诗友同仁、师长方家。
一、“诗与远方”意何在
一位诗友颇怀好意,热情介绍我参加2020年12月11日——15日“诗与远方·走进千岛湖”年会暨诗联、书画、童谣创作采风活动。她也未参加过此类活动,只是此前与“诗与远方文化艺术委员会”的何怀玉熟悉,何会长邀请她参加。由于心里没底,因此有点犹豫。倒是活动的标题还比较切合我们的爱好与兴趣:“诗与远方”这句话,本身富有浓厚的诗意情怀与精神境界,倒是颇有魅力的。而“千岛湖”,全球仅有两座而中国却独占一座的人间仙境般的旅游胜地,亦更具有引人入胜之处。十余年前我虽游览过,但因为那时随旅游团活动,只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式地浏览了几个主要景点。故而亦就有了旧地重游、拾遗补阙的念头。此外,我们又从网络对“诗与远方”文化艺术委员会一些活动作了初步了解,感觉此类活动还是颇有文化底蕴的。因此,我们就决定报名参加。
原来,诗与远方国际文化交流协会是2017年11月在澳大利亚国家部门正式注册。2018年10月诗与远方国际文化交流协会与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共同建立“诗与远方文化艺术联盟”。2019年8月8日,诗与远方文化艺术联盟与安徽省诗书画研究会共建“安徽省诗书画诗与远方工作委员会”。8月10日,又在北京成立“诗与远方文化艺术委员会暨北京分会”,这两家都是由官方批准建立的文化艺术机构。
诗与远方国际文化交流协会是从事国内外民间文化交流、诗歌创研、游学采风等活动的国际性学术团体。它是联系广大诗人及诗歌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艺术交流、繁荣诗歌事业、团结国内外汉语诗人和诗歌爱好者的重要社会力量。诗与远方国际文化交流协会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方向,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努力贯彻中央两办《关于实施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与《关于改善和加强中外人文交流的意见》。坚持文艺正确方向,树立诗歌精品意识,促进诗歌艺术交流,开展文艺创研活动,接轨国际先进文化,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组织诗人游学采风,编辑出版诗歌刊物《诗与远方》等,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诗与远方国际文化交流协会有组织、有挂靠、有户籍、有宗旨、有方向、有愿景、有担当、有活动,是一个官方认可、合法合理具有正能量的一个传扬诗词书画等优秀传统文化的青春阳光的机构。机构成立以来,即呈现出活动频繁、内容丰富的风生水起的良好势头。仅2019年,诗与远方团队就在合肥、老挝、六安、运城、北京、长春、衢山、上海、澳洲、新西兰等海内外举办十余次大型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在2020年疫情未了的情形下,诗与远方文化艺术委员会还联合外交部老年书画研究会、文旅部老干部诗社、文化部传统文化书画院等海内外数十家文化机构、社会团体、诗歌组织,成功开展了“心系祖国世界华语桂冠诗人作品大奖赛”、“世界华语童谣童诗抗疫专场赛”、“共克时艰赋壮篇——全国抗疫诗书画大赛”等线上抗疫活动,严格评奖,鼓舞促进,效果甚佳。“诗与远方”还组织天柱山、千岛湖等线下活动。此外,诗与远方团队还整合资源、组织力量、编辑出版了《世界华语童谣童诗大赛精品选》儿童文学巨著,为推进世界华语童谣童诗创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对“诗与远方”的组织机构与活动情况有了一个较为全面而整体的了解之后,再回过头来品酌欣赏“诗与远方”的精神风貌与艺术品质,便可体悟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人文情怀了。
“诗与远方”渊源考
至于“诗与远方”这张金子招牌式的诗意浓郁、胸怀远大的四字雅语,究竟出自何人何典的问题,迄今为止,尚未见明确的说法。因此,很有必要对其进行一番梳理与考释。我首先从“百度”搜之。好家伙,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着择善而从的原则,我选择了其中多数人提到的关于与高晓松有关的话语,将其综合为:“诗与远方”指理想的生活,出自高晓松的名句“这个世界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高晓松184天监狱日子实录:人生还有诗和远方》)这句话因触动了很多70后、80后的心灵痛点而成为网络鸡汤金句。2016年,高晓松又凭此发行了自己的新歌《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成为网上热议的对象。其实,高晓松写这首歌的灵感与契机,仅来源于其母对他说的一句话:“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轻易,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你赤手空拳来到人世间,为找到那片海不顾一切。”一段话,一首歌,“诗与远方”这四字金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很快传遍了大江南北。它那青春诗意的生活情调与展望未来的理想怀抱,深受人们的喜爱与追捧,“诗与远方”欣然成为回荡于中华大地的春风与惊雷,鼓舞斗志、振奋精神。
那么,“诗与远方”的四字金句,是否就属于高晓松独创,而与他人无关?带着这个问题,我特地咨询了“”诗与远方文化艺术委员会”的何怀玉会长。他说,“诗与远方”这句话的出处,一般来说应该就是高晓松。问题是,“一代自有一代之文学”(王国维曾《宋元戏曲考》),历代文学的发展都有一个承传的关系,这是毫无疑义的。“诗与远方”概念的提出,是不是就绝对认为就是高晓松“天才”的发现,而与前人没有一丝承继发展关系?答案肯定是否定的。于是,我就从从中国历代诗歌典籍及有关文学名著入手,对“诗与远方”的来龙去脉作一全面梳理,以见“诗与远方”伟大精神的历史性、现实性的一惯性的客观事实及其积极意义。
好一个“诗与远方”!短短四个字,就将中华文化的诗性特质与华夏儿女的桃源理想概括无遗。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诗与宋词是中华诗词天地里的两座高峰,是诗词文化的杰出代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简而言之,就是一部中华儿女同心同德、共克时艰、披荆斩棘、追逐梦想的血与火、剑与魂、汗与泪相互交融的可歌可泣、可钦可佩的悲壮慷慨、光辉灿烂的历史。追溯我国先秦以来的文史典籍,我们可以明显窥见一条“诗与远方”的中华儿女思想情怀与伟大梦想的历史轨迹: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回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秦风·蒹葭》);“逝将去汝,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魏风·硕鼠》);屈原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览相观于四极兮,周流乎天余乃下”(《离骚》);孔子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庄子的“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逍遥游》);《古诗十九首》的“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行行重行行》);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北朝乐府民歌的“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川》);“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诗》);唐代诗人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仰天长啸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白居易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宋代黄庭坚的“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登快阁》);苏轼的“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陆游的“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元代元好问的“中州万古英雄气,也到阴山敕勒川”(《论诗绝句三十首》其七);杨载的“不信弱流三万里,此身今夕到蓬瀛”(《宗阳宫望月分韵得声字》);明代诗人杨基的“江水东流万里长,人今漂泊向他乡”(《长江万里图》);陈子龙的“见说五湖供饮马,沧浪何处着渔舟”(《秋日杂感》);清代诗人宋琬的“料得故园今夜梦,随风应已到长安”(《狱中对月》);王士禛的“嘉陵驿路三千里,处处春山叫画眉”(《嘉陵江上忆家》);黄仲则的“多少重山遮不住,淮南行尽又江南”(《归心》);龚自珍的“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己亥杂诗》其五);刘光第的“自笑书生最迂阔,壮心飞到海南陬”(《梦中》);秋瑾的“漫云女子不英雄,万里乘风独向东”(《日人石井君索和即用原韵》);陈去病的“舵楼高唱大江东,万里苍茫一览空”(《中元节自黄浦出吴淞泛海》);柳亚子的“宵来忽作亡秦梦,北伐声中起誓师”(《孤愤》);鲁迅的“何似举家游旷远,风波浩荡足行吟”(《阻郁达夫移家杭州》);周恩来的“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大江歌罢掉头东》);毛泽东的“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忆秦娥·娄山关》)、“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七律·长征》),等等。
由上可知,从《诗经》到毛泽东的三千余年的中国诗歌史上,一代代华夏儿女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对于“诗与远方”的描写与歌唱,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对于“诗与远方”的诗意情趣、谐美生活与远大理想、精神境界的追求。
而在除诗歌之外的其他文体的考察中,我们依然可见“诗与远方”的精彩描绘与伟大情怀。如明代江苏江阴“千古奇人”徐霞客,一生志在四方,足迹遍及中国21个省、市、自治区 。“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所到之处,探幽寻秘,描写优美山川游记,观察记录各种自然现象、人文、地理、动植物等情况。以一人之力、卅年之功,撰成60万字《徐霞客游记》巨著,开辟了地理学上系统观察自然、描述自然的学术新方向,既是系统考察祖国地貌地质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绘华夏风景资源的旅游巨篇,还是文字优美的旅游文学佳作,在国内外具有深远的影响,从而也成就了他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的赫赫身份与伟大功绩。还有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的江苏昆山人顾炎武,深怀民族气节,倡导“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积极爱国主义精神,抗清复明,一生辗转,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创立一种新的治学方法,成为清代朴学风气的“开山始祖”。治学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主,合“学与行、治学与经世”为一,诗多伤时感事之作。著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等经世致用的实学著作。更有明代杰出小说家、江苏淮安人吴承恩创作的四大名著之一的神话小说《西游记》,更是一部充满着“诗与远方”伟大精神的巨著。该小说主要描写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三人保护唐僧西行取经、沿途遇到八十一难、一路降妖伏魔、化险为夷、最后到达西天、取得真经的传奇动人的故事,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绚丽多彩的神魔世界,塑造了一个敢于反对天宫、地府统治者、专“与人间抱不平”、“济困扶危,恤孤念寡”的孙悟空英雄形象,表现出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战胜一切困难的必胜信念。作者由此也大胆披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寄寓了作者对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敢于批判的精神。这些,无一不是“诗与远方”精神的践行者与体现者。
时至当代,我们再来考察在高晓松之前的几位著名的新诗作者,不难看出他们诗句所含有的清晰的“诗与远方”的精神意蕴。如公木(张松如)《出发》说:“迈开弹性的脚步,/向四面八方,/向全中国。”舒婷《赠别》说:“即使冰雪封住了/ 每一条道路 /仍有向远方出发的人。”邵燕祥《假如生活重新开头》说:“假如生活重新开头,/我的旅伴,我的朋友——/还是迎着朝阳出发,/把长长的身影留在背后。/愉快地回头一挥手!”汪国真《山高路远》说:“如果远方呼唤我/我就走向远方/如果大山召唤我/我就走向大山。”《热爱生命》说:“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走向远方》说:“是男儿总要走向远方,/走向远方是为了让生命更辉煌,/走在崎岖不平的路上,/年轻的眼眸里装着梦更装着思想。”从这几位当代新诗作者尤其是汪国真的新诗作品中,我们已明显看到“诗与远方”精神颇为清晰的面容与风貌。
倘若我们再将视野转向西方文学世界浏览一下,也会发现他们也有不少类似“诗与远方”的诗句与慧语。如美国诗人沃尔特·惠特曼说:“做一个世界的水手,游遍每一个港口。”英国诗人亚历山大·蒲柏说:“我们航行在生活的海洋上,理智是罗盘,感情是大风。”马克思说得更加坚定而透彻:“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这些西方诗人、贤哲,他们的诗句与语言,虽然没有直接说到“诗与远方”,但其中依然蕴含有“诗与远方”的精神基因,这是不言而喻的。
总而言之,“诗与远方”的精神,它是我们中国作为一个诗的国度的历代人们共同创造、不断完善、最终定型的一种民族精神符号与诗学审美现象,同时也当含有西方诗人与贤哲的关乎“诗与远和”的精神因素。因此,可以这样说,“诗与远方”是人应当诗意地栖居大地的诗化生活情景之再现,与世界人民共同圆梦的伟大理想之召唤的有机融合之精神象征。它是诗意的,伟大的,不朽的。富有正能量,永具感召力!而高晓松的智慧就在于,他很巧妙地将诗意的生活情调与高远的理想境界有机地融合于一体,铸成了时代所迫切需要的人文情怀与精神路标,它对于古今中外无数诗人诗意生活与精神境界做了很好的提炼与集成。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此之谓也。
三、“诗与远方”气象新
何怀玉会长赠送《蓼都风韵》时与部分会员合影
弄清“诗与远方”的源流之后,我们再来看看这次“诗与远方·走进千岛湖”的活动情景,亦就颇为踏实而别有滋味在心头了。这次“诗与远方”年会暨诗联、书画、童谣创作采风活动,是2020年的最后一次重要活动。活动由诗与远方文化艺术委员会、外交部老外交官诗社、文旅部老干部诗社、云顼诗社主办,诗与远方国际文化交流协会、杭州市诗词学会、淳安县文联等十家单位协办,由《诗与远方》杂志社、世界华语童谣童诗大赛组委会承办。会员们分别来自北京、山东、山西、陕西、安徽、江苏、浙江、河北、河南、广东、贵州、新疆等省、自治区,计40余人。年龄最长者86岁(晨崧老),最小者9岁(刘思源,即小酸枣)。活动三天,内容安排紧凑而有序。在“诗与远方文化艺术高峰论坛”及“诗教发展论坛”上,由下列嘉宾做了主题讲座:诗联辞赋书法家、中华诗词学会发起人、浙江社科院词学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吴亚卿的《楹联概述》,原中纪委专职机关党委书记、中国诗词书画研究会会长晨崧的《律好十二方》,中国外交部原驻巴基斯坦大使、诗与远方国际交流协会顾问陆树林的《腹有诗书气自华·习近平主席的诗词情怀和诗歌外交初探》,“诗与远方国际文化交流协会”诗教委员会名誉主任、江苏大学教授、博士李金坤《唐诗物我谐和的生态世界及其现代意义》,诗与远方国际文化交流协会常务理事、惠州市诗词楹联学会顾问、深圳长青诗社常务理事华慧娟的《谈谈诗词的空灵美》、“诗与远方国际文化交流协会”书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人民艺术诗社”高级顾问何大炎的《浅谈关于国画的欣赏》,云顼诗社诗教语文写作联盟编委、杭州师范大学东城实验学校高级教师李爱眉的《童诗创作教学与诗教漫谈》,云顼诗社“小神童创作联盟”编委、中国诗词协会会员李艳华的《童谣儿童诗创作欣赏》,云顼诗社“小神童创作联盟”主席、诗人、作家、教授、幼教专家、西安艺术专修学院院长孔裔章子的《童谣十二讲》,诗与远方文化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华诗词学会理事何怀玉的《中华诗教传统、作用及我的诗教实践和研究》等,各路专家八面来风,各显神通,有理论,有实践,有体会,有方法,如切如磋,友好交流,气氛融洽,获益良多。
这次活动,对为“诗与远方”做出积极贡献的人员及参加有关诗词书画竞赛获奖者进行了表彰并颁发证书,聘任部分热爱诗词书画艺术、学有专长的专家、学者、教授担任名誉主任、顾问或理事、常务理事,选贤授能,人尽其才,加强学会领导力量。同时,还将千岛湖鼎和度假酒店作为“诗与远方·千岛湖诗画创研采风基地”并举行了授牌仪式。活动结束前,还专门召开座谈小结会,大家谈感想、提建议、献良策,共同希望把“诗与远方”这块金子招牌做实、做强、做大、做美。
何怀玉会长(右一)等接受陆树林(右三)、何大炎(右四)书画捐赠
期间,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才艺表演、捐赠书画、赠送著作、书画艺术现场展示、切磋交流等活动,可谓藏龙卧虎、精彩纷呈,诗情画意,皆大欢喜。尤其是晨崧老的“老乌龟”的幽默抗日故事、9龄童刘思源小女孩《岳阳楼记》全文的顺溜背诵,还有何大炎、高坦夫妇《夫妻双双把家还》的黄梅戏精彩唱段等,雅俗共赏,振奋人心,气氛热烈,印象深刻。会议还安排了参观淳安博物馆,了解当年淳安近30万人民为兴建新安江发电站做出的难能可贵的奉献精神;冒雪乘游艇游览了人间仙境的千岛湖别具神韵的美景,参观了人杰地灵、民风淳朴的芹川古镇。诗人们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诗兴大发,在群里争先恐后、各显身手,旧体与新诗争艳,童诗与童谣并辉,百花齐放,赏心悦目。其间,何怀玉会长是个有激情、有诗才的热心人,在好事者的提议下,他一连作了十余首歌咏靓女帅男的藏头嵌名诗,情趣十足。如写女诗人《魏彩霞》:“魏紫姚黄绽岛边,彩图一卷映湖天。霞光万道萦骚客,美胜天山几雪莲。”写陆老大使《陆树林》:“陆国邦交大使忙,树人树木尽飘香。林峦每绕诗人梦,喜逐何郎到远方。”为此,笔者则作《何怀玉会长颂诗人感言》:“会长藏头颂雅人,嘉言满纸最情真。无穷诗意天涯远,百花一路是阳春。”既突出了生活的诗意色彩,又增进了诗友间的亲近感情,也甚合“诗与远方”的活动主旨精神。
自左至右依次为:主持魏彩霞、华慧娟、纪平、摄影高红
这里,有必要说说这次活动中担任主持的三位女士,她们是: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松溪诗社副社长、中学高级教师华慧娟,伊犁天元法律事务所创所主任、新疆酒文化研究中心理事兼副秘书长、诗人、作家魏彩霞,北京——京南诗歌朗诵文学社社长、京南诗歌文学社公益性诗歌、文学、艺术类等媒体平台创始人纪平。她们报到后临时受命,在极端的时间内、条件较差的情况下熟悉台词、配合协调,不厌其烦,忙至凌晨,终于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为此,何怀玉会长还特作七律一首予以表彰:“临搭主持尽赞扬,三娇才艺岂寻常。华娟美慧飘风韵,魏紫姚黄散异香。绝色佳人称绝妙,京城社长有京腔。风情永共湖波艳,秀水流觞挹众芳。”还有诗与远方国际文化交流协会会员、霍邱县第一人民医院病理科主任高红,热情担任这次活动的全程摄影。这是一件很累人的活儿,可他每天都及时转发群里,最终还为整个活动制作了一份全面而近乎完美的音像纪念册。像此类热心本会工作而默默无闻、任劳任怨的诗友还有不少,恕不一一介绍。这次活动,会员中多数是首次见面,大家却一见如故,十分友好。总之,诗友们本着一颗火热的诗心与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之挚忱,走到一起,亲如一家,热情工作,乐于奉献。这正是“诗与远方”团队具有凝聚力、向心力与生命力的根因所在,也是希望所在。
四、“诗与远方”Logo美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有两位老人及他们始终身影不离的两件“宝物”,却特别显眼,别有意味。一位就是年逾八旬的原驻巴基斯坦大使陆树林先生及他的那根一米多长的树枝拐杖,另一位就是年逾古稀的北京童声独唱表演工作室创始人、国内外声乐大赛专业评委薛巧巧老师及她心爱的古老乐器中阮。下面就分别说说两位老人及两种“宝物”所蕴含的精神蕴含及其启迪意义。
先说说陆树林先生。在第一天报到用晚餐的时候,见一位戴着帽子、穿着随意、拄着拐杖的老人有人搀扶着入座。可能因为大家饿了的缘故,只顾埋头吃饭,很少交流。当时,我看到这位老者所拄拐杖,就是剥皮后的一根比指头粗点的树枝而已。像他这样大的年纪,又是参加文化层次较高的“诗与远方”的活动,怎么也得用一根泰山、抑或黄山、或者华山所产的比较高雅大气的龙头拐杖吧。当时颇有悬念,莫知何意。直到第二天做讲座时,才知道这位手不离拐杖的老者,原来是原驻巴基斯坦大使陆树林先生。从他的讲座中得知,原来这根拐杖,是他去年随“诗与远方”团队赴老挝去进行文化交流活动期间,因为要登山,考虑到毕竟是耄耋老人了,同行者何大炎先生即就地取材,折了一根树枝,并很费劲地把树皮剥光,手上都差点起泡了。就这样作了陆老的临时拐杖。你别看是这根树枝拐杖,一路上还真起了不小的作用,伴随陆老顺利走完了在老挝的全部行程。正因为陆老与它有了这份难舍难分的深厚感情,他舍不得将它扔在老挝,因此,他就想把它带回家。可乘飞机安检时遇到点小麻烦,尽管这根不起眼的拐杖不是致命的凶器,也不影响飞机乘坐空间,但安检人员说不能带。陆老则解释说,自己年龄大了,加之腿疼,需要一根拐杖辅助一下。站在一旁的何大炎先生也趁机帮助打圆场,说老人家确实脚痛,行走不便,此前行走都是多亏这根拐杖帮了大忙。如此“一唱一和”,前后呼应,安检人员倒也颇为理解。为此,他们还专门请示了上级有关部门,最后终于同意放行。因此,这根老挝的树枝拐杖才得以带上飞机,至今一直陪伴陆老,成为形影不离的老友了。正好陆老的讲座,何会长安排我点评。我甚为欣喜,就好像意大利航海家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那般兴奋,从昨晚用餐时见到这根拐杖的疑惑不解,到今天终于揭开了谜底,排解了悬念。我就借机对这根拐杖发挥了一下。认为:这不是一根普通的拐杖啊。它是寄寓者“诗与远方”之诗人情怀与远大理想的拐杖,是诗人们不畏艰险跋山涉水、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种子的见证者,是“诗与远方”精神的有力象征,也是中国与老挝友谊的物证。陆老家中多有珍贵、漂亮的龙头拐杖,他却置之不用,而随身携带这根特殊的老挝树枝拐杖,其意义与用心亦就可想而知了。既然这根老拐具有如此的动人故事、如此的丰富内涵及如此的精神象征意义,我们何不将这根老拐作为我们“诗与远方”团队的Logo呢?以此为旗帜、标杆与明灯的精神徽标,其鼓舞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此一建议,得到了大家的热烈响应与支持。结果纷纷围着手持老拐的陆老拍照留念,无形中传播了“诗与远方”的鲜明宗旨与可贵精神,意蕴深长,耐人寻味。就此,何怀玉会长率先作《咏陆树林大使拐杖》七绝一首:“大使诗人拐杖奇。相随南北又东西。能扶老者帮年少,走遍天涯路不迷!”接着何大炎先生步韵道:“老挝之旅写传奇,且柱枝条日已西。拐杖随身诗会上,风云外事令人迷。”李金坤教授又和道:“挝国桠枝作杖奇,跋山涉水任东西。远方诗意醇而厚,奋力前行自醉迷!”一拐三唱,既颂精神之美,又富情趣之雅,诗意悠悠,其乐融融。 因此,陆老十分高兴,想不到这根不起眼的小小拐杖,竟然蕴藏着如此重要意义与精神象征,他本人与此拐杖则一下子成为这次“诗与远方·走进千岛湖”活动的一个亮点。他十分欣慰,即兴作了一首《Logo的故事》的七言古风:“树枝一根出老挝,诗友大炎苦打磨。树枝自此成宝物,扶吾天南地北游。千岛湖上诗会盛,皆认此枝为logo。借问个中何为贵?诗友情谊暖心窝!”精确概括了老拐的诞生、经历、意义以及由此产生的诗友情意,十分真切、幽默而富有豪情。此次活动中年龄最小的九龄童刘思源(小酸枣)在与握拐的陆爷爷合影后,也很快写了一首想象丰富、妙趣横生的童诗《陆爷爷的拐杖》:“陆爷爷是个外交官 /拐杖跟他走遍了天下/ 是不是看到过/巴基斯坦的素馨花 /是不是闻到过/ 南亚水果的香甜// 这根拐杖有没有读过 /泰国奇怪又有趣的文字/ 有没有看过 /老挝漂亮的鸡蛋花 /和甩着长鼻子的大象呢 // 大象见了陆爷爷的拐杖 /一定会很吃惊吧 /它们会不会用长鼻子/ 把拐杖卷过来 仔细瞅瞅呢。”此诗全用想象之词,从陆爷爷工作过的巴基斯坦、经历过的泰国、老挝,一路就当地的植物、文字及动物等意象进行发问,最后集中写大象对拐杖吃惊且想“ 把拐杖卷过来仔细瞅瞅呢”的幽默有趣的举动,真是神来之笔,童心十足,趣味无穷。委实是一首不可多得的富有精神力量与诗意雅趣的童诗杰作。
82岁陆树林与9龄童刘思源
由陆老右手握老拐、左手搀着小酸枣、眼望远方的深情及小酸枣眼看着陆爷爷、左手指着前方的神态观之,这正是一幅象征着“诗与远方”精神的后继有人、代代相传、发扬光大的美好画面,至为珍贵,寓意深远。
再说说薛巧巧老师。她是北京音乐学院考级点测评老师、空军蓝天幼儿艺术团特聘专职声乐教师,爱好舞蹈书法、诗联、擅长弹奏古老乐器中阮,喜欢演唱中外歌曲。虽年逾古稀,依然活泼如童子,天真似少女。这次活动中,除了文化讲座与总结交流外,在其他场合,只要有她的身影,就能闻到古色古香优雅悦耳的中阮声,听到高亢洪亮的美声歌曲,看到身如柳枝、轻似飞燕的翩翩舞姿。有时她弹着、唱着、舞着,冷不丁突然当众来个连年轻人也望而生畏的高难度的“一”字劈叉。这哪里是古稀老人啊,简直是返童少女、天降仙媛也。她阳光开朗,童心不老,率真坦然,友善和蔼,一生诗意,满腔热情。在千岛湖边,她遇上一位喜欢唱歌的陌生小女孩游客,她就索性与小女孩一起边弹边唱起来,一老一少,尽情投入,有板有眼,甚为谐畅,引得路人的一片喝彩声。在游芹川古村的时候,她的独特的弹唱竟然吸引了另一拨陌生旅游团队,竟然与我们团队一起来了个临时组团,还一起合影,好不热闹。她戴着绿色鸭舌帽、穿着迷彩长披风,脚登长靴,身背中阮,一刻不停地弹着、唱着,真是个快乐天使。她在游船的甲板上迎风冒雪而唱,在秀水文化广场上翩翩起舞而唱。即使弦断了,马上找个地方修好后继续弹唱,就这么不知疲倦地开心地边弹边唱。在“诗与远方”的团队中,她委实是一个地道的老顽童、开心果,给千岛湖之旅增添了诗意生活的青春气象与心情愉悦的和谐氛围。
手握老拐的耄耋老人陆树林与弹着中阮的年逾古稀的薛巧巧老师
如果说陆老凭借老拐历尽千山万水、满怀赤诚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于世界而象征“远方”的话,那么薛老则就是借助中阮弹唱结合、焕发青春将中国诗的国度的浓厚诗情呈现出来而象征“诗美”。这老拐与中阮的有机而完美地融合,不正是彰显“诗与远方”的诗意情与精神境界的最佳Logo吗?为此,我就陆老拄拐与薛老弹阮的合影作了一首五律《“诗与远方”精神吟》,其序云:“年届耄耋之中国外交部原驻巴基斯坦大使陆树林先生与年逾古稀之北京童声独唱表演工作室创始人薛巧巧老师,皆为‘诗与远方’国际文化交流协会之竭诚拥护者与参与者。陆老尝于老挝取一树枝作拐杖,跋山涉水,不辞劳苦;薛师擅长弹奏古老阮乐器,率真开朗,培育少儿,乐此不疲。二老热心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及世界文明建设作出积极贡献,精神可嘉。一拐一阮,正是‘诗与远方’精神与形象之写照;一翁一媪,实乃‘诗与远方’生机与活力之象征。感于斯,余特赋小诗焉。”诗曰:“看似媪翁身,分明少壮人。老挝枝作拐,古阮乐弹春。山水何辞远,艺文更续珍。暮龙犹降雨,可贵颂精神。”对两位老当益壮、乐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贵精神予以由衷赞美。何怀玉会长深表赞赏,赓和一首云:“翁媪暮年身,心灵少壮人。挝枝常作杖,阮乐每呼春。有道何辞远,无诗怎继珍?相逢弹一曲,妙艺动江神。”两首诗一唱一和,异曲同工,对以陆老与薛老为代表的“诗与远方”精神之Logo作了诗意化的概括与阐释,具有积极意义。
陆树林、晨菘与薛巧巧三老合影
值得一提的是,由陆老、晨(菘)老二老共同携手薛老于秀水文化广场劈叉“一”字的精彩合影,我深为其童心未泯、青春不老的信念与精神所感动,特赋一首七绝《三老童心美》:“三老还童别有神,协同劈叉讶行人。少狂聊发真情趣,诗意芳菲四海春。”何怀玉会长又赓和一首云:“童心不泯眼流神,大使高官护艺人。联手拉开诗意链,芳菲绽放满园春。”此二诗是对上述《“诗与远方”精神吟》的内蕴的补充,它们共同体现了“诗与远方”精神的非凡魅力,启人良多。
“诗与远方”诗心远
部分会员于秀水文化广场合影
汪国真《走向远方》说得好:“我们学着只争朝夕,/人生苦短,道路漫长,/我们走向并珍爱每一处风光,/我们不停地走着,/不停地走着的我们也成了一处风光。// 走向远方,/从少年到青年,/从青年到老年,/我们从星星走成了夕阳。”它可以成为我们“诗与远方”团队每一位成员的座右铭。“诗与远方”这个团队成立近三年来,本着传承中华诗教传统与优秀文化传统的宗旨,以诗词书画联为载体,交友会朋,切磋艺术,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传扬中国精神,初战告捷,成效显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可以相信,大家不忘初心,共克时艰,群策群力,胜不骄,败不馁,携手并肩,奋力前行,“诗与远方”就一定能够诗意更葱郁、走向更远方,为传播优秀文化、营造诗意生活、实现伟大梦想贡献自己应有的智慧与力量。
行文至此,意犹未尽。缀以小诗《写给“诗与远方”》,权为本文之尾声焉。诗云:
中华诗教数千年,言志缘情两贯联。
忧国哀民明镜察,扬清激浊巨篇传。
先贤懿德争赓续,后学蓝图竞勇悬。
艺术人生襟抱远,五洲春色乐同天。
李金坤,江苏大学文学院教授,北京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手机:13812454416
上一篇: 《怀玉堂吟稿.千岛湖诗草》五十二首并序
下一篇:李侃发生诗歌80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