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旅游诗歌旅游诗歌
抗疫群英塑像系列诗歌 作者:孙魁
发布时间:2020-03-11作者:孙魁来源:点击:
抗疫群英塑像之八
张定宇——“五重人格”书写的抗疫故事
孙魁
医院院长张定宇
是个具有多重人格的抗“疫”勇士
新冠疫情暴发以来
人们耳闻目睹了他的许多事迹
其中让人难以忘怀的是----
他率领的传染病专科医院
最早集中收治新冠肺炎患者
最早在医院建立起隔离专区
最早送检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最早打响全民阻击病魔战“疫”
仰望他忙碌的身影
我似乎明白了他的伟大和不易----
原来他是用“五重人格”
即院长、医生、党员、丈夫
和病人的力量
在奋力书写着抗击疫情的大爱故事
作为一院之长
他表现出超常的沉着和果断坚毅
全院上下无不感到----
“不管遇到什么困难
只要他在心就踏实!”
当首批7名“不速之客”入住金银潭
他的职业敏感马上告诉他:
“这不是普通病,绝对不能大意!”
于是当天果断决策
展开紧锣密鼓的备战
第一时间腾建隔离病房
第一时间穿上防护服装
第一时间组织专家会诊
次日又紧急提速
不断加大工作力度
挑选最强医疗力量
调配所需各种物资
进行严格清洁消毒
为接收大批患者到来
积蓄了可持续的能量和耐受力
在之后的日子里
他带领全院600多名医护人员
紧张而有序地推进这场“战疫”
不间断地接打着电话
又不间断地发出一道道令指
没有白昼,夜以继日
收治多少人,重症多少人,出院多少人
他都要搞得一清二楚、不漏点滴
当看到第一批20名患者集体出院
他才露出初战告捷的笑意
其手下医生张丽则不无感慨:
“张院长个性是‘粗糙’了点,
幸亏靠了他的果断和暴脾气!”
作为一名医生
他表现出特有的冷静和仁心大义
他从没忘记过当初立下的誓言
“献身医学,热爱祖国
忠于人民,恪守医德”
他对病人细致入微
总是那句口头禅“莫急、莫急”
他对病人家属也是耐心开导:
“不必恐慌,请相信科学,
我们一定会竭尽全力!”
他曾代表国家援助阿尔及利亚
和巴基斯坦的经历告诉他
虽然新冠病毒暂时没有特效药
但有些类似药物也可辅助治疗
譬如他率先使用的克力芝药物
就大大增强了患者的免疫力
一段时间里,他从一个病区
到一栋楼,再到三栋楼
对重症患者逐个把脉治疗
忙碌的身影高速运转
从去年12月29日起就没休息过
终于有一天,他累垮了自己的身体……
作为一名党员
他表现出使命的担当和严于律己
张丽等医生深有感慨:
“像张定宇这样的党员干部总在一线,
让大家感觉特别有主心骨!”
榜样的力量真是无穷的
一度人手紧缺
一个党员曾管理三个病区
一对夫妻党员把小孩丢给父母
坚守一线30多天
还有一个小个头主任
从首批患者入院
到自己被感染隔离才下火线
没有迟疑、没有退缩
只因为“性命相托,健康所系”
这就是张定宇党员团队的天之力
作为一名丈夫
他表现出对妻的心疼和无比爱意
在抗“疫”战斗正紧张的时刻
得知夫人感染病毒心痛不已
由于工作抽不开身
三天后,他才到十多公里外的
另一家医院去探视心爱的妻
只待了半个小时
他又回到了自己工作的位置
他曾很内疚地对记者说----
“我也许是个好医生,
但不是个好丈夫!”
而每一次与妻子视频时
眼眶里都止不住弹出泪滴……
这是一对人所皆知的英雄夫妻
他妻子程琳治愈出院后
参与捐献血浆救治患者的情景
一时间,被网络火爆刷频
感动了亿万国人
也感动了上苍天地
作为一名病人
他表现出乐观的态度和坚强毅力
之前谁也不知
他本身是一名绝症患者
两年前就被确认为罕见的渐冻症
他的臀大肌已经开始萎缩
日常步行下楼都需要搀扶
大战来临,他反而精神抖擞
“渐冻的生命也要发光
有限的时间必须珍惜!”
即使剩下的生命时间不多了
他才更加奋发地去拼搏进取
在最初投入战斗的日子里
他一天能睡上两三个小时
就是难得的奢望和安息
后来他病倒了住进医院
也一刻都没有停止过工作
这让我们看见
他的不甘心、不舍弃
折射出的----
不仅是那一瘸一拐的身影
还有那影踪闪闪发光的善意
那是与病床赛跑、与死神竞速
与人间所有美好相伴的白衣天使
【抗疫群英塑像11】
孙继红----写在“遗书”中的“一去不回”
孙魁//20200312
武汉市武昌洪山体育馆方舱医院
负责护理病人的护士孙继红
是驰援湖北的河北医疗队队员
来自临西县人民医院心内科
和许多一线医护人员一样
34岁的她
也是主动请缨
也是危难受命
也是上有老下有小
从投身武汉抗疫战场开始
就没有吃过一顿平常饭
就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
就没有脱过一天防护服
在起初人手紧张的日子里
三个护士要负责护理128人
那个忙碌和劳累可想而知
但短暂的手忙脚乱后
很快进入了轻车熟路
她除了负责对患者医疗护理
生命体征监测、咽拭子采集外
还特别注重对患者的心理辅导
胆囊切除不久的患者霍莉食欲低下
她就想方设法给其缓解心理压力
帮助释放不良情绪
反复为她加热凉透的饭菜
直到看她痛快吃饭才放心走开
她因为悉心照料患者
还与不少病友结下深厚情感
武大中南医院实习护士刘文杰
就是其中一位,她与孙继红相约
等疫情散去,要一起去看樱花
并表示毕业踏上护理岗位后
要以继红姐姐作为她的职业标杆
类似的一线感人故事
可谓说不尽、道不完
而孙继红有一个特别的举动
令吾辈生发“一去不回”的感慨
2月4日凌晨1点
她接到支援湖北的出征命令
有如战士奔赴疆场
夜不能寐、壮怀激烈
启程前写下一份“遗书”
藏在家中飘窗垫下的间隙处
这让我不由想起革命烈士杨开慧
当年在血雨腥风的白色恐怖下
写给毛泽东的那封绝笔书
藏在娘家老屋的墙缝里
竟沉睡半个多世纪才告白天下
事虽不能同日而语
但情景让人浮想联翩
幸好孙继红不是杨开慧
她出征20天后
就被8岁的女儿在玩耍中
意外发现这封藏着深爱的“遗书”
当有人问她为什么这样做时
她回答:“不想家人为我担惊受怕
若有意外也能让他们知道我的心。”
好一个“知道我的心”
分明是为赴国难
把所有牵挂都写在了“遗书”里边
反复品读这封“遗书”
让我想起许多巾帼英雄
无论是花木兰替父从军凯旋归
还是梁红玉传将门世家续武德
或是穆桂英成为杨门女将之杰
再如樊梨花智勇双全南征北战……
而孙继红虽是白衣执甲
但在如今没有硝烟的疫情战场
为国赴汤蹈火之心并不亚于硝烟
这应该是她“一去不回”
勇往直前的力量根源
然而,除了国事还有家事
她在“遗书”中都有一一嘱托
“爸妈,若我这次真的回不来
我已委托夫婿,他是个可靠的人”
表明他一定会代她养老送终尽孝道
“女儿,妈妈要上前线了
你以后一定要好好听爸爸的话”
欲言又止的骨肉难舍催人泪下
“老公,我如果真的回不来了
望你一定要找个对孩子好点的”
夫妻一场,孩子是最大的牵挂
这“遗书”如果真的实现了
孙继红确实为国尽了忠
毫无遗憾、人民会永远记得她
家人也都在做她的后盾
年近七旬的老爸还在保安岗位
老公也战斗在社区防控一线
“一去不回”的决心是下定了
但老天爷非要她再回来
因为毒魔不值得她去牺牲
还有更多更重的使命在等待着她
“女子本弱,为战则刚!”
孙继红因这封“遗书”而更加刚强
坦然释怀之余,她却迎得
邢台市“巾帼最美奋斗者”的荣耀
还有许许多多患者对她的感恩和感念
【抗疫群英塑像13】
林生斌----从悲痛欲绝中走出的“慈善人”
孙魁//20200314//北京
说到慈善
中国有无数慈善家
中国有各种慈善家
中国有最美慈善家
中国是慈善家的家
而有一个名字叫林生斌
他的慈善来自悲痛欲绝
他的慈善来自绝地逢生
他的慈善来自化恨为爱
在这次抗疫战斗中
他的贡献并不算多么突出
无非5000个+口罩而已
他既不是明星,也不是大咖
但他曾经的不幸让人们记住了他
那震惊全国的一幕仿佛还在眼下:
2017年6月22日
杭州一高档小区里
他家保姆莫焕晶故意在家纵火
只因为赌博输光了钱
想通过放火再灭火
博得雇主感激
从而再开口借钱去回本赢利
哪里晓得,结果始料未及
近两个小时的燃烧之后
林生斌的妻子和三个孩子
全部葬身火海
罪恶的保姆却跳楼逃之夭夭
正在外地出差的他
幸运躲过了这场大劫难
不幸的是五口之家只剩下他
使他陷入悲痛、孤苦交加的境地
很长很久难以自拔
那撕心裂肺的痛
那噩梦环绕的伤
那驱赶不走的哀
有如我当年顿失母爱痛不欲生……
他纵然把爱妻和孩子们的像
都文身在后背上
也还是解脱不了失魂落魄
也还是走不出曾经拥有的家
他纵然离开尘世去皈依佛门
也还是忍不住清净寡欢
也还是不得不重回凡间
终于有一天
他在周游世界中找到了
比他更痛苦更需要爱的归宿
于是,他开始用善良温暖世界
用失去的至爱去支助穷困孩子
奔波于大凉山等贫困山区
不仅给孩子们拉去一车一车物资
而且出资在泸沽湖旁建了一所小学
看着孩子们健康成长
仿佛自己的孩子们都复活了
他也成了贫困村的荣誉村长
之后,他在朋友建议下
重操旧业,做起了服装中的童装
并在网上说:“我又回来了!”
久违不见的网友向他伸出援手----
有小孩的多量买入
没小孩的也购买送人
还有人干脆打来钱
让他把童装直接送给需要的人……
终于浴火重生的他
将家破人亡所获得的赔偿
还有他重振旗鼓赚来的钱
都尽可能用于充满大爱的慈善事业
他说:“有时候,人在孤苦中积蓄力量
熬过一段不为人知的艰难岁月
然后就像火车驶出隧道
温暖和光明一下子扑面而来
原来世界总会有柳暗花明的一天!”
来势凶猛的新冠疫情爆发后
全国人民都紧急步入战斗行列
1月31日,杭州市红十字会
发布一则“捐赠名单明细”表中
一个熟悉的名字令人眼眶发热
他就是那个纵火案中唯一的幸存者
“林生斌捐赠5000个口罩”
虽然总金额只有9万元
但这9万元来自不易
它胜过千万元、亿万元的分量
因为,这是从死神中走来
从小爱蜕变成了大爱
从支援抗疫的微薄力量
向战胜疫情的海沧奔跑的暖阳
【抗疫群英塑像17】
杜 斌----离患者再近些的国家高级专家
孙魁//20200317//北京
“国宝”钟南山任组长的专家组
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
北京协和医院内科ICU主任杜斌
一直是抗疫一线的无名英雄
他始终奔波在武汉
各大收治重症患者的医院之间
指导救治危重病毒患者
直到央视《新闻联播》播出其事迹后
我才对他加深了认识
当记者采访他时,他说:
“我就一个纯粹的医生。”
于是,给我印象最深的
就是他那句名言----
“最好方式就是离患者再近一些”
这句看似平常的名言
其实不是一个距离问题
它表明的是----
医者与患者的感情问题
医生与病生的探究问题
医疗与治疗的途径问题
所有问题归结起来
就白衣天使而言
无非是对未知领域的开拓和进军
无非是对自身角色的认知和把握
无非是对使命担当的坚信和践行
基于这句名言
他向媒体郑重表态----
“为打赢湖北保卫战
我必须坚守到最后!”
这哪是个人的表态
这哪是个人的意志
这哪是个人的决断
分明是国家坚定意志的代言
分明是全球共同抗疫的宣言
分明是人类战胜疫情的誓言
在杜斌的心里和行中
指导救治最好的方式就是
带头守在患者床旁
带头守在患者身边
情况紧急时
能给病人气管插管
所有求助都能自己率先上
尤其是越有风险的时候
“只有你自己做了,
才能对别人提出要求”
这就是无声的命令和召唤
也是一个高级专家应有的示范
当国内疫情逐渐好转
国际疫情不断升温的时候
他与来自意大利、法国等国同行
进行一个多小时的跨洋连线交流
把中国经验毫无保留的传给他国
特别是随着我国治愈率的提升、
病亡率的下降,以及对全球防疫贡献
更加提升了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高度
在许多人眼里
专家是动口不动手的“高贵人”
但在杜斌这里并非如此
他虽然担任的角色
可以决定某个人的生死
甚至决定某一群人的生死
但他却把每个患者的生命
当作自己的生命来对待
当作国家生死存亡以待
当作人类性命攸关而待
这就是他夜以继日奋战不止
和他不获全胜绝不收兵的最好答案
因而,他曾经一个下午
深入研究45个病例
一天查房四、五个定点医院
特别是在金银潭的ICU
所有人是一个病
让他陷入深深的思索与痛苦
经过反复诊断推演之后
才有了一个又一个解决方案
比如有些病人二氧化碳潴留顽固
很难用调整呼吸机的方式调节
他就在床边调试一上午
寻到了二氧化碳检测上限
终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其实,常人不知
传染病最重要的不是治疗
而是防控和自身免役力
先是怎么让病人数减少
剩下的才是如何去治疗
而有的病人真是一来就哐当倒下
或一来就心肺复苏,那哪有招?
根本救不回来,无从下手
但在他这里就可以让人起死回生
靠的不是别的
就是离患者更近才能找到解决办法
然而,对于每个患者的办法
又各有千秋
必须对症下药
只有当患者症状好转时
才能证明其方法确实有效
在那段时间
只要有病人需要插管
必然是他第一个上
有人问,为什么非他莫属?
他回答的理直气壮:
“即便这个团队有很多人都能插管,
而且可能很多人都比我熟练,
但是,第一根管肯定是我来插。”
这是因为,他是国家专家组成员
他要对国家负责任
他要对患者负责任
他要对世界负责任
无意间,听到有人说---
“这一切与英雄主义无关,
唯一的法宝是正直!”
我却不能完全这么认为
因为他的行为----
恰是职业的要求
恰是责任的必须
恰是专家的期许
恰是人类的担当
【抗疫群英塑像21】
钱七虎----向武汉捐赠650万的功勋院士
孙魁//20200321//北京
我国著名防护工程专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
军委科技委顾问
陆军工程大学教授钱七虎
是我国现代防护工程理论奠基人
为祖国的安全防护和现代化建设
默默奉献了一个花甲子的时光
无论是地下防护工程
如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建设关键建议
还是爆破技术新的应用领域
如“亚洲第一爆”的珠海机场爆破工程
再有对南水北调工程、西气东输工程
能源地下储备等方面提出的决策建议
并多次赴现场攻坚克难、消除屏障
可以说,他做出的不朽功业
对于我国建成体系完整
规模庞大的“地下钢铁长城”
实现中国防护工程发展水平
从世界跟跑到并跑
再到现在部分领域领跑
起到了无可替代的旗手作用
他用行动诠释了科技报国理想
赢得了至高无上的荣耀和荣光
荣获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时
他认为,这不光是个人荣誉
而是国家对广大同行工作者的奖赏
于是,他全额捐出800万元奖金
支助西部和少数民族贫困生上学
媒体纷纷采访80多岁的钱老
他却显得十分从容和淡然:
“我这个人知足常乐
奖金是我为国家贡献青春所得
用它帮助别人是很高兴的选择”
这是何等的大师境界
这是何等的军人情怀
这是何等的奉献精神
这是何等的“无我”放量
当新冠肺炎疫情袭来
他又在第一时间为民献出大爱
武汉慈善总会12期捐赠公告显示
“陆军工程大学钱七虎院士
分两次向武汉捐款650万元”
当人们看到这个公告
对钱院士的为国爱民情怀
再次致以崇高而深深的敬仰
他的捐赠行动也正如他常说的:
“只有把个人理想与国家需要、
民族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才能使个人价值得以充分彰显。”
在钱院士看来
他虽然由于职业限制和年事已高
不能直接投入抗疫一线战斗
但拿出平时省吃俭用的积蓄
也算一名老兵尽心上了“战场”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
疫情发生以来
有些人不仅不思国难
而且不择手段发难财
截至本月19日
2375件2964人涉疫情刑事案犯
已有2040件2481人被捕进牢房
同样都是中国人
差别咋就这么大呢?
要我说,差别就在于----
人性善恶取向不一样
人生信仰追求不一样
人道造化归宿不一样
不管有多少个不一样
社会始终需要钱老式
“弘扬爱国奋斗精神,
报效人民忠诚于党”的
新时代主旋律、正能量、大磁场
钱七虎回顾自己的人生经历
有三点感悟值得效仿----
一要坚定永远跟党走的信仰
二要坚持永远图国强的立场
三要坚守永远为人民的衷肠
也许大难过后
人们不一定还记得650万元捐款
但必须牢记爱心永远在金线之上
【抗疫群英塑像22】
胡富佳----英雄妹妹传承“让我来”精神
孙魁//20200322//北京
贵州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
湄潭县人民医院急诊科护士杜富佳
是排雷英雄、时代楷模杜富国之妹
进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病区后
她始终以一名普通护士的身份
投入紧张的工作和战斗
面对诸多媒体采访
她总是说:“哥是哥,我是我”
但有一点却让我深有感触----
在传承“你退后,让我来”精神上
她却丝毫没有半点犹豫和含糊
“让我来”三个字
说着很简单很轻松
而做起来并非易事
只有当你细细品味时
才能感觉它是一种英雄精神
平时体现为勇挑重担
忘我无私的状态
战时体现为冲锋在前
义无反顾的牺牲
哥哥胡富国在排雷战场
把生的机会留给战友
一句“你退后,让我来”
自己却失去了双臂和双眼
胡富佳奔向抗疫战场之前
就在请战书中再三表示
我要向哥哥胡富国学习
急难险重任务“让我来”
于是,她成了抗疫青年突击队员
成了贵州援鄂医疗队一名志愿者
如愿以偿来到武汉进入危重病室后
她用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做“让我来”
新冠危重患者“林叔”的透析
每周3次每次要持续8个小时
从血液流进透析机的那一刻起
她就要时刻监测其生命体征
唯恐出现半点闪失和意外
忍饥挨饿便是这期间的家常便饭
还有与“林叔”同病区的“李姨”
刚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由于她的精心护理
很快就会动动手指有了表情
但身体依然很难动弹
她就每隔两小时为其翻一次身
并确保“生命通道”畅通
不压弯其身上任何一条管线
功夫不负苦心人
“林叔”和“李姨”每一个“微变”
都给杜富佳带来无限惊喜
因为危重症患者病态向好
就是整个疫情形势向好的希望
在与患者的交流中
她察觉到自己成了其关注对象
这在杜富佳看来
是患者对护士最好的认可
看见部分危重患者病情一天天好转
她觉得“让我来”真的没有白来
因而她“火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各种媒体报道杜家四兄妹:
国、佳、民、强,一门忠义!
感动了无数人,震撼了亿万心
我这里就无须赘言了
总而言之一句话----
不论戍守边疆的小弟杜富强也好
还是坚守防疫一线的三弟杜富民也好
不论功成名就的大哥杜富国也好
还是援鄂奋战犹酣的杜富佳也好
他们共同坚守的理念
都是永不退却,“让我来”
这种“让我来”的英雄精神
不是所有人都可以随便来的
它源于优良家教家风的传承
因为英雄四兄妹的父母
一直都是他们的坚强后盾
引导他们以保家卫国为己任
它源于永不停歇的努力奋斗
如杜富佳从一个高中落榜生
到一名本科毕业的从医人员
这背后的艰辛与付出
只有她和她的父亲最清楚
再如她的哥哥杜富国
从一名起初不合格的排雷兵
到很快掌握优级排雷技术
进而成长为一名排雷英雄
其间的韧性和强大
非一般人能够登峰问及
话到这里,让我们得出一个结论
平凡英雄出自于平凡日积月累
平常家庭也可以造就伟大英雄
杜家四兄妹英雄中
既有伟大英雄杜富国
也有平凡英雄三姐弟
只要时刻准备着
一旦风雨突袭时
我们人人都可以成为时代英雄
【抗疫群英塑像28】
宋英杰----28岁的“青春之光”熠熠生辉
孙魁//20200328//北京
出生于1992年的宋英杰
是湖南省衡山县东湖镇
马迹卫生院药剂组副组长
正值人生青春年华的黄金期
因在抗疫一线过度劳累而猝死
令无数国人为其扼腕叹息:
“28岁的生命虽然死的伟大,
是为人民利益而牺牲,
但我们真的心痛、不忍舍弃!”
因而被国家追授为----
全国新冠抗疫工作先进个人荣誉
他不愧是----
抗疫一线的杰出天使
时代旋律的弄潮英雄
青春赞歌的榜样挺立
他舍生忘死为人民的精神
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铭记
多么熟悉的身影
多么感人的事迹
据中国青年网实时报道
宋英杰从大年初一起
加入高速路口排查团队坚持值班
并独自负责卫生院仓库医物分发
连续十天九夜在防控一线奋战不止
“我年轻扛得住,这些事让我来!”
这是他挂在嘴边的一句口头禅
也是他用生命践行的殉职遗言
就这么一句平常话
是自信的表达
是内心的无私
是强大的内力
反复品味个中味道
让人禁不住声泪俱下
让人一定要扛得住事
让人坚信病毒算个啥?
中国无敌天下----
从来不惧风雨!
从来不怕恐吓!
从来不畏暴力!
在宋英杰看来
他虽然只是个小小的副组长
但却把责任担得牢牢实实
他虽然只是个无名医务人员
但却把人民利益高高举起
他虽然只是个普通的90后
但却把神圣使命勇立天地
他没有辜负党和人民的教育
他没有辜负白衣天使的天职
他没有辜负新冠病毒的“恩赐”
他用爱岗敬业、无私奉献
敢于担当和顾全大局的精神
给人们带来了战胜病毒的力量
给人们留下了无比宝贵的期冀
宋英杰的英雄事迹
源自于平常的点点滴滴
感动了无数中华儿女
“他就是一个‘热心肠’,
谁有事都会帮一把;
他不嫌苦不怕累,
事事干在前、从不图安逸。”
曾与他共过事的衡山县疾控中心
张锡丽医师谈起宋英杰数度哭泣
双牌县融媒体中心26岁的毛明明说:
“没有信仰的人生就没有灵魂。
宋英杰是入党积极分子,
用年轻生命诠释了心中的信仰。
作为一名在基层工作的90后,
应该像他一样坚定信仰,
始终把国家和人民放在最高位置,
勇敢担起新时代青年应担的大义。”
衡阳市卫健委副主任邓玉生表示:
“宋英杰的事迹引发强烈反响,
大家决心要像他一样敢于担当,
不获抗疫全胜决不把暂停键按起!”
他的“青春之光”如一道闪电
照亮了我们的抗疫之路
照亮了青年的启航之程
照亮了灵魂的迷茫之途
彰显了医者仁心的高尚品质
展现了年轻一代的蓬勃志气
解读了当今中国的浩然崛起
起来吧
中华民族又到了最危险时刻
我们必须高举伟大红色旗帜
向着人类命运共同体
向着华夏复兴中国梦
向着“青春之光”的无名高地……
【抗疫群英塑像29】
徐 辉----用爱温暖人间的好医生好女人
孙魁//20200329//北京
南京市中医院副院长
院新冠防治指挥部副组长
兼工作小组组长徐辉
在疫情防控中连续奋战18天
一直坚守在一线
每天忘我工作十几个小时
终因积劳成疾突发疾病
于2月7日凌晨抢救无效逝世
可她日志上还写满工作安排……
51岁的她,就这样用行动践行了
“甘于奉献,大爱无疆”医者精神
因而先后被追授为----
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南京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江苏省新冠疫情防控工作楷模
全国新冠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
当系统学习徐辉先进事迹后
我被她身上散发出来的
温暖光辉而深深感染
一时间,忽然觉得----
她用爱凝聚起来的温暖
不光照亮了患者的心房
而且照耀着整个人世间
她对患者有如亲人般温暖
“与病毒战斗,挽救更多生命”
是这位“白衣天使”的铮铮誓言
在布置大家做和带着大家一起做
两者之间,她总是选择后者
感染管理科副主任谢发仁说:
“特别是在抗击疫情战斗中,
有她在现场我们心里才更安然。”
她凭着对党忠诚的党员本色
踏实践行了执着坚守的信念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
她总是想方设法
去挽救更多的生命
不仅牵头制定
《南京市中医院新冠肺炎应急预案》
而且组建发热门诊、预检分诊医疗队
设置隔离病房和医护人员休息区
还筹集大量医疗防控物资
努力多为患者增添安全感
奋战抗疫一线的日日夜夜
除了分管的分内工作
认真负责地巡查问诊
她对外来旅客的筛查
包括往返路线的优选
都要亲自到场一一把关
“徐辉满脑子想的都是病人”
在她丈夫范慧明看来
“这段时间,她回到家
一直都是电话打个不断
心里时刻焦虑着患者的安危。”
其实在2月6日中午
就有同事怀疑她是深静脉血栓
建议她赶紧做一个B超看看
但那天下午她忙得没能抽出时间
她女儿还准备第二天陪她看医生
结果那天夜里她就倒下了
这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虽然不愧为----
南京市“白求恩杯”先进工作者
但也让无数人敬仰之余深感扼腕
女儿范羽谦早已察觉到
母亲“已经累到极限”
可也没能阻挡她一往无前
她任妇产科主任时
就好学肯钻研
深受患者喜欢
因生孩子命悬一线的严莉莉说:
“徐医生听到医院召唤,
多亏她连夜赶到医院,
才把我从死神手里抢回人间。”
次日母女正聊着
徐辉又过来看望
她夜里几乎没有合眼……
多少年过去了,常常想起
严莉莉就感觉到特别温暖
她曾以丰富临床经验和精湛技能
挽救过许多孕产妇和新生儿生命
徐辉去世后
一个当年由她接生的孩子他爸
辗转前往其灵前吊唁
深深地一鞠躬,泪湿双眼:
“当年如不是徐大夫竭力抢救,
我的儿子活不到今天!”
这一幕,感动了在场所有人
也对逝者灵魂是个由衷告慰
更是描绘了徐辉留世的温暖
“人民好医生”的称呼----
当之无愧,名至实归,暖在人间
她对同事有如春天般温暖
“她心里总是想着病患和职工,
唯独没有她自己。”
南京市中医院党委书记陈延年
院长虞鹤鸣代表大家坦露真言
徐辉走上管理岗位后
更是把大家的冷暖时刻挂心间
“不能让冲在一线的战士倒下,
保障好医护就能护好所有病患。”
这是她常挂嘴边的一句口头禅
1月25日,她为驰援湖北的
同事们整理防护物资
送到高铁站还反复叮嘱:
“一定要做好安全防护,
等着你们胜利凯旋!”
在此期间,她还和其他院领导
常去援鄂队员们家中问寒问暖
队员宋德胤表示----
“我们将化悲痛为力量,尽己所能,
早日打赢这场新冠防疫阻击战!”
南京市中医院城南分院孙静说:
“她总让我们觉得很温暖!
徐院长分管我们以来,
不管遇到什么难题,
她始终是我们的坚强靠山。”
她对家人有如佛慈般温暖
崇高的使命信念
优秀的道德情操
忘我的无私奉献
同样饱含她对家的热爱无限
她是一名好医生
也是慈母、贤妻、好女良媳
她与范慧明恋爱之初就认定:
“你在大学就入了党,
人一定不会错到哪里去。”
典型的以对党的依赖作为择偶观
婚后的日子过得紧紧巴巴
她却总是安慰丈夫说:
“好好奋斗,日子必将日益灿烂!”
中华传统美德的孝道
在徐辉身上也有突出表现
她母亲生病到去世的4年里
徐辉白天忙工作晚上替陪护
她觉得只有这样母亲才心安
徐辉的公公没有退休金
范慧明告诉记者----
每次我给父亲生活费,
她总是会在一边说:
“多给点,我们少花点没事,
千万不能苦了老人。”
作为儿子想不到的很多事
逢年过节以及老人生日
徐辉都替他想得很周全
“她热情好客,逢年过节
就张罗着让所有在南亲戚
来家畅叙亲情、共享温暖。”
这是她亲戚们的肺腑之言
这些天学习敬仰徐辉之余
我时而想起那些医腐贪官
同样都是“白衣天使”
为什么善恶差别仿若两重天
兴许是----
天使也存在着真伪双重脸……
【抗疫群英塑像30】
李晓莉----穿上防护服就有上战场的冲动
孙魁//20200330//北京
武汉火神山、雷神山两座医院
均用十天时间拔地而起
堪称“中国速度”传奇
世界为之惊叹
山河为之点赞
人们为之敬礼
这是中国优越性制度的闪亮
这是抗疫战场上筑起的堡垒
这是无数平凡人创造的奇迹
在众多平凡英雄中
80后邓委是个耀眼的名字
他是中建一局三公司
紧急援建“两山”医院的
项目总指挥、临时党支部书记
大年初三是1月27
身为武汉分公司负责人邓委
正在老家湖南慈利与亲人团聚
接到疫情警报火速返回公司
得知“两山”医院建设开工
受工程建设同行敏感驱使----
他一边抓好本单位疫情防控
一边未雨绸缪随时准备出击
2月3日接到紧急援建任务
奉命把中建一局赋予的
援建项目总指挥重担挑起
他坦言,之前心中虽有顾虑
可一旦走上战场却无所畏惧
迅速调集战斗人员
紧急召开动员会议
协调筹措各类物资
摸排整理相关信息
这位80后“逆行者”临危不乱
把“非常战事”部署得井然有序
谁说80后有太多骄气
在邓委身上却荡然无遗
谁说80后扛不起大事
在邓委这里却傲然挺立
谁说80后只享得了福
在邓委肩上照样担着风雨
他率团队主要负责部分电气安装
给排水以及通风空调系统工作
并与全国各地数千名建设者
共筑一道疫区“生命防线”大堤
繁忙的身影不离工地
昼夜不停的电话联系
镇定自若地运筹帷幄
方显国难当下的英雄豪气
“其实大家都很紧张!”
这是邓委描绘的施工景象----
在数千乃至上万人的工地
包括施工机器遍地都是
要建一座功能设施齐全的医院
正常需要一年的工期
而把工程压缩至10天完成
非24小时工作制无从说起
这么紧张的工作任务
还必须保证工程质量
没有清醒头脑
没有高智筹划
没有优化布局
要达目标谈何容易
于是,他四面八方设法
从多个子企业协调资源
管理人手紧缺时
在该局支援火神山医院建设
原9名管理人员基础上
迅速招收雷神山医院建设志愿者
仅两小时机电管理岗位全部招齐
事后多少人感言----
这种神速和效率
哪有不成功之理
与时间赛跑
与疫情竞速
就在这样的状态下继续
作为项目前线总指挥
邓委考虑更多的是
施工难点如何攻克
所以不停地召开施工碰头会
把各个环节研究仔细
并在操作中严扣细过
生怕出现任何差错和闪失
包括后勤保障工作的点点滴滴
这种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
源自于他对人民利益的高高举起
源自于他对国家形象的心心相惜
源自于他对自身责任的深深铭记
于是才有了团队完工的这些数据:
按时完成桥架523米
电线电缆3500米
电线配管1500米
排水管道830米
给水管道1780米
通风管道3400米……
在这些数据的背后
谱写着一个80后的故事
那便是他职业生涯中
“最艰难的工程”之一
有了这个经历
未来事业发展必将一往无敌
【抗疫群英塑像32】
邓 委----80后“两山”援建项目总指挥
孙魁//20200401//北京
武汉火神山、雷神山两座医院
均用十天时间拔地而起
堪称“中国速度”传奇
世界为之惊叹
山河为之点赞
人们为之敬礼
这是中国优越性制度的闪亮
这是抗疫战场上筑起的堡垒
这是无数平凡人创造的奇迹
在众多平凡英雄中
80后邓委是个耀眼的名字
他是中建一局三公司
紧急援建“两山”医院的
项目总指挥、临时党支部书记
大年初三是1月27
身为武汉分公司负责人邓委
正在老家湖南慈利与亲人团聚
接到疫情警报火速返回公司
得知“两山”医院建设开工
受工程建设同行敏感驱使----
他一边抓好本单位疫情防控
一边未雨绸缪随时准备出击
2月3日接到紧急援建任务
奉命把中建一局赋予的
援建项目总指挥重担挑起
他坦言,之前心中虽有顾虑
可一旦走上战场却无所畏惧
迅速调集战斗人员
紧急召开动员会议
协调筹措各类物资
摸排整理相关信息
这位80后“逆行者”临危不乱
把“非常战事”部署得井然有序
谁说80后有太多骄气
在邓委身上却荡然无遗
谁说80后扛不起大事
在邓委这里却傲然挺立
谁说80后只享得了福
在邓委肩上照样担着风雨
他率团队主要负责部分电气安装
给排水以及通风空调系统工作
并与全国各地数千名建设者
共筑一道疫区“生命防线”大堤
繁忙的身影不离工地
昼夜不停的电话联系
镇定自若地运筹帷幄
方显国难当下的英雄豪气
“其实大家都很紧张!”
这是邓委描绘的施工景象----
在数千乃至上万人的工地
包括施工机器遍地都是
要建一座功能设施齐全的医院
正常需要一年的工期
而把工程压缩至10天完成
非24小时工作制无从说起
这么紧张的工作任务
还必须保证工程质量
没有清醒头脑
没有高智筹划
没有优化布局
要达目标谈何容易
于是,他四面八方设法
从多个子企业协调资源
管理人手紧缺时
在该局支援火神山医院建设
原9名管理人员基础上
迅速招收雷神山医院建设志愿者
仅两小时机电管理岗位全部招齐
事后多少人感言----
这种神速和效率
哪有不成功之理
与时间赛跑
与疫情竞速
就在这样的状态下继续
作为项目前线总指挥
邓委考虑更多的是
施工难点如何攻克
所以不停地召开施工碰头会
把各个环节研究仔细
并在操作中严扣细过
生怕出现任何差错和闪失
包括后勤保障工作的点点滴滴
这种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
源自于他对人民利益的高高举起
源自于他对国家形象的心心相惜
源自于他对自身责任的深深铭记
于是才有了团队完工的这些数据:
按时完成桥架523米
电线电缆3500米
电线配管1500米
排水管道830米
给水管道1780米
通风管道3400米……
在这些数据的背后
谱写着一个80后的故事
那便是他职业生涯中
“最艰难的工程”之一
有了这个经历
未来事业发展必将一往无敌
【抗疫群英塑像33】
孩童兄妹----支持父母一线抗疫令人感动
孙魁//20200402//北京
新冠疫情爆发以来
众多医护和防疫工作者
都在加班加点地战斗
往往难以顾及家中孩童
近日据媒体报道
内蒙古磴口一个普通家庭
父母因抗疫不得不外出
6岁哥哥独自照顾4岁妹妹
一时引发广泛关注和赞颂
两个孩子父母都是公职人员
必须参加当地抗疫防控工作
孩子的爷爷因情在家自行隔离
奶奶也不能外出
姥爷是社区防控一员
姥姥则不方便行动
不得已才将两个孩子留在家中
6岁哥哥遥身一变成大人
把4岁妹妹照顾的安安稳稳
每次母亲出行
都会在冰箱里备好食物
嘱咐儿子照顾好妹妹
不要给陌生人开门
不要领妹妹出去玩
不要忘了学习和游戏
不要惦记爸妈安与危
俩孩童在家虽然有些害怕
但哥哥一想自己是男子汉
也就没有那么恐惧了
便尽其所能哄妹妹开心种种
爸妈每次战斗回来
妹总是说哥哥对她多么疼爱
这么懂事的孩童
在抗疫中无独有偶
山东济南的一个家庭
妈妈因为是医院的护士
一直在医院抗疫多天没回家
四岁的弟弟哭着要找妈妈
六岁的哥哥则开导他:
“现在很多人都等着治病呢,
如果妈妈不去好多人可能会死,
别哭了,有哥哥在什么都不怕!”
听到这里,我突发联想----
只有具备良好家教的家庭
才能教出如此懂事的孩子
才能让父母放心去赴国难
才能使国家更加充满希望
疫情迫使孩童长大
这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看到太多蜜罐里的娇生惯养
不成器不说,还啃老不消停
反倒觉得疫情帮了家长们大忙
让孩子从小就学会懂事
让孩子从小就学会吃苦
让孩子从小就学会自立
让孩子从小就学会担当
这样的灾难遭遇的值
这样的宅家没有白宅
这样的付出建了奇功
【抗疫群英塑像35】
抗疫群英----请接受全国人民的崇高志哀
孙魁//20200404//北京
今天是中国传统的清明节
向祖先们寄托哀思的日子
也是全国向抗疫逝者志哀日
党和政府举行全国性哀悼活动
上午十点起
全国人民默哀3分钟
汽车、火车、舰船等鸣笛
防空警报响彻天际
天安门广场等地降下半旗
中南海领导人也默默肃立
这是一个沉痛而庄重的时刻
这是一个化悲痛为力量的积蓄
这是一个继续凝聚民心的契机
此时此刻
我耳边回荡着国际歌的声音
中华民族又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华夏儿女必须万众一心
克服所有的艰难险阻
打败所有的牛鬼蛇神
实现所有的千年梦期
置身浩瀚的志哀队伍里
我脑海浮现抗疫战斗经历
大过年时病毒袭来
一场生死大考无法回避
党和国家一声令下
全民皆兵九州奋起
武汉封城湖北告急
14亿人民风雨同舟
国难之下英雄辈出
有太多的可歌可泣
中国无数最勇敢的人
谱写了平凡而伟大的故事
“新冠病毒肯定人传人!”
钟南山一声疾呼惊天动地
必须人人戴口罩居家隔离
“钱不钱的是小事,
人命关天才是大事”
四面八方向武汉驰援
不光有紧缺物资汇聚
还有生活物品来自万里
更有神兵天降4万多天使
壮士出征众志成城
“等你平安归来,
我承包一年的家务。”
赤子仁心,相信医护人员
老爷子一定会挺过去的!
白衣披甲也不想去死
“如果万一牺牲
我俩的结婚证还得领取。”
使命召唤必须鞠躬尽瘁
虽然只是匹夫也要拼尽全力
漫长冬天的积蓄
终在春天化作了神力
人民短时间转危为安
复工复业遍及华夏大地
病毒肆虐两百多个国家
唯有中国可担世界风雨
一省对一国的驰援
一国传百国的经验
给了世界一个惊喜
这正是----
中国制度无比
中国道路正义
中国理论指引
中国文化托底
才奠定了山河无恙
才焕发了春回大地
才推动了华夏崛起
无数抗疫的英雄和逝者
今天我们要对你们说----
你们的付出和牺牲我们记得
愿你们永远放心去安息……
待到中华复兴梦圆的那天
我们自然会向你们来报喜
【抗疫群英塑像37】
张抗美----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医者
孙魁//20200406//北京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
张抗美同志主动要求
到社区服务中心发热诊室
负责发热患者预检分诊工作,
在工作中不幸感染新冠肺炎,
于2020年2月14日
经抢救无效以身殉职。”
这是官方发布张抗美被授予
烈士称号时的事迹原文摘抄
她生前是武汉市硚口区
宝丰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返聘全科诊室临床内科医生
人们不禁要问----
一个年近七旬
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医者
怎么一下子就成烈士了?
是啊,带着这个疑问
我认真查遍网上报道
没有她的更多消息
没有她的更多事迹
没有她的更多追记
最后,我终于从这段原文摘抄中
悟出了她平凡之中的不凡
也许如此,她才被国家三部委追授
“全国新冠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
她平凡之中的不凡
在于她的主动请缨
当毒魔无情袭来时
许多人唯恐躲之不及
有些人躲在国内怕不安全
还神不知鬼不觉避往海外
相形之下
张抗美不仅名字美
而且心灵更美
难道她不知道
“发热患者预检分诊”有多危险
难道她不知道
生命对于每个人都有多么宝贵
然而,在救人命与保自命之间
她选择了以自命救人命
这个无声的选择
对于她来讲
是从容不迫的发自内心
而对于广大国人来说
真的是非常无比的感动
殊不知----
在物欲横流的潮袭中
在金钱至上的崇拜中
在张扬个性的西化中
到底有多少人还能像她一样
关键时刻义无反顾
用生命铸就无私无畏
用生命铸就无怨无悔
她平凡之中的不凡
在于她的老骥伏枥
她虽不求志在千里
但表现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作为一名退休18年的老医生
完全可以在家颐养天年
可她应返聘一直退休没退岗
即使新冠疫情爆发后
她不主动请缨也没有谁能攀比
更无人非要她冲上一线不可
但她为什么还是一往无前呢
这正是一名老医者----
深入骨髓的责任担当
扎根民心的救死扶伤
献给人间的无我坦荡
烈士所有的行动告诉人们
如果有来生----
仍然会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抗疫群英塑像38】
王 辰----首个提出建“方舱医院”的专家
孙魁//20200407//北京
呼吸病学与危重症医学专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副院长
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王辰
2月1日抵达武汉后
很快对疫情防控局面进行研判
2月2日提出建设方舱医院建议
2月3日首批3个方舱医院动工
后累计全面启用14家方舱医院
事实证明----
实现“应收尽收、应治尽治”
方舱医院功不可没
很大程度上左右了
武汉整个城市的命运
使武汉从“一床难求”
逐渐完成“床等人”的逆转
实现了治愈率大大提升
病死率大幅度快速下降
且使医患之间人文关怀回归
而王辰本人却始终很谦逊:
“我作为一名业内人士,
只是在适当时提供了适当建议!”
他几次接受权威媒体采访
不仅声调放的很低
而且所见所思令国人猛然警醒
他对抗击疫情实践非常务实
始终战斗在临床一线
将探索出的新疗法纳入诊疗方案
直到大批医护人员撤离武汉
他仍和另外四名院士坚守江城
决心一定要与毒魔战斗到底
“别以为已经胜利了,
大家只是对新冠缺乏想象力!”
这是他近日通过人民日报记者
向全国人民发出的郑重提醒
他的提醒有理有据
主要是基于----
对新冠疫情的反复性
对毒魔袭击的无常性
对疫苗研制的不确定性
所阐发的独到见解和良苦忠告
“全球确诊破百万,
方舱医院或为应对良策。”
王辰院士今又向世界诚挚发声
体现中国科学家国际主义情操
他对抗疫形势看法非常冷静
认为通过这次大疫
增长了中华民族的智慧
增添了战胜病魔的斗志
增强了万众一心的聚力
而从医学科技角度看
我国抗疫战主要是社会组织仗
而科技仗的努力还有很大空间
尽管我国目前疫情防控效果明显
但对新冠病毒的认识仍有待深化
特别是对其传播规律不甚了解
疫情是否反复、何时再袭
治愈者是否复发、何时倒下
真的一时说不清、道不明
所以,他警示国人:
“我们远没到歇口气的时候
必须保持常备不懈的防控状态!”
透过这冷静目光让人看到
作为一名真科学家的厚度与可靠
他对抗疫未来思索非常理性
“冠状病毒疫苗不是个简单事儿”
仿佛唤醒了人们对医学科技的敬畏
他对所谓“群体免疫”策略与
“不放弃一个患者”的利弊分析
既道出了人文道义上的差异
也指出了未来持续抗疫能力之别
以及对长远经济社会发展、
国际交流和开放带来的不同影响
其思索深度和广度无不令人赞佩
他还就多对关系如何处理
诸如----
拐点应变量与自变量
临床救治与日常预防
生命科学与圆梦中国
疫情防控与社会发展
医学科技与国家安全
科学防控与复工复产
阶段防控与常态防控
病毒规律与疫情走向等
都做出了入木三分的阐述
给出了深入浅出的答案
既客观又充满辩证哲理
给世人战胜疫情倍增理智力量
纵观他在战疫中表现出的
求真务实作风
冷静稳健态度
辩证理性思维
也就是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无不令国人敬佩
难怪有不少人夸赞----
他在学术上的“江湖地位”
特别是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
呼吸病学与危重症医学专家
与“国宝”钟南山院士齐名
他与那些喜欢说漂亮话
甚至睁眼说瞎话
或者光说不练
靠歪门邪道混入专家行列的
所谓“大咖”“大侃”们相比
更受人们尊重和爱戴
更助国家繁荣和发展
更利激励医科人员勇攀科技高峰
【抗疫群英塑像39】
曹大姐----为什么把无数网友给说哭了
孙魁//20200408//北京
近日央视新闻网
报道了一个“女明星”
各大媒体和网站纷纷热转
许多网友竞相热赞:
“被可爱的大姐说哭了!”
她就是人称“曹大姐”
在武汉为方舱医院厕所
做消杀工作的突击队员
曹大姐是江汉环卫公司工人
她说:“得知环卫部门要组建
江岸方舱医院突击队
我就第一个报了名。”
身处武汉重灾区
明知有危险还率先报名
也许有人认为她吃错药了
但她却对记者说:
“有这么一次机会,
对我一生来讲,
经历一下留个回忆,
就像打仗一样,算是见过了!”
多么豪迈而又轻松
多么坚定而又浪漫
多么勇敢而又自信
听了这样的话
如果你是个情感正常人
能够不为之动容吗?
面对这么高危的工作
整天穿着防护服
要与毒魔交道大几个小时
记者问她是否有过担心
她回答:“担心是有的,
既然选择来做,
就把生死置之度外了!”
一个即将退休的环卫工人
为什么把生死置之度外?
“其实,跟救治一线医护比起来,
我所做的还差得远,
我不牺牲谁牺牲?”
原来,这就是曹大姐的生死观
这就是曹大姐的比较观
这就是曹大姐的人生观
一个多么纯粹善良
一个多么勇敢无畏
一个多么心底无私的“女汉”
好多男人都难以企及
况且她连自己的儿子都未告知
就义无反顾地冲向了战场
这正应了那句话----
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
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
为啥每到关键时刻
多数凡人能挺身而出
因为世界的天地
就是靠凡人撑着的
就是靠凡人维系的
就是靠凡人挽救的
有人问她:“你隐瞒儿子,
就不怕儿子埋怨吗?”
她回答:“等我平安归来,
他面对惊喜绝对不会埋怨!”
这远远不只是一个惊喜
这是在教儿子如何立身做人
这是母亲对儿子无言的身教
这是母亲给儿子做出的榜样示范
于是,我想起了疫情期间
有一家医院保洁员都不敢上班了
可是清洁工作必须天天做
怎么办?院长的儿子顶了上来
本来还在美国读书的孩子
兢兢业业做了两周保洁员
拖地、消毒、擦椅子……
勤勤恳恳,什么活都干
看到这样的孩子
都觉得明天充满希望
而这希望来自于父亲院长
是他的言传身教才有了
儿子如此优秀的表现
这就是真正好的教育----
让孩子享得起福也吃得了苦
昂得起头也俯得下身
所以,网友纷纷给院长父子点赞
我想,有曹大姐这样的好母亲
她儿子一定差不到哪里去
特别是她凯旋时说的:
“能顺利回家我很高兴。
来是勇敢者,
回家了就是胜利者!”
好一个“两者”豪情
好一个“两者”风采
好一个“两者”英雄
我也随网友哽咽了
实在找不出更好的赞美语言……
【抗疫群英塑像40】
张静静----33岁的青春飞扬鄂鲁光耀中华
孙鬿//20200409//北京
“愿以吾辈之青春,
守护盛世之中华!”
这豪迈的青春寄语
这铿锵的时代音符
这无悔的医护誓言
出自于张静静的战地手记
也最终成了她的生命战歌
成了央视等主流媒体
播报她英雄事迹的主旋律
成了广大人民和网友
深切哀悼和缅怀她的亮点
她的离世牵动了无数人心
也惊动了党和政府高层
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说:
“张静静永远离开了我们,
让人心痛!
人民会感激和怀念张静静护士,
会永远感激和铭记
医务工作者所作出的贡献。”
如此高规格的褒奖和“送行”
在众多抗疫烈士中尚不多见
年仅33岁的女英雄张静静
是山省第一批援鄂医疗队员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管护师
大年初一随队出征湖北黄冈
3月21日完成任务胜利凯旋
熬过了艰难鏖战的日子
度过了必须隔离的期限
眼看着就要回家的那天
却意外突发心脏骤停
倒在了日思夜想的家门前
没能听5岁的孩子再叫一声妈妈
没能为年迈的双亲再尽一次孝心
没能与援建非洲的爱夫再见一面
就这样静静地走了
她静静地来到这个世界
又悄悄地离开这个世界
但她留给这个世界的
却是----
齐鲁故土的骄傲
荆楚第二故乡的思念
华夏大地的光耀
引得数以亿计的国人关切
湖北黄冈近千人手捧蜡烛
围成心型为她送行、祈祷
她的青春闪耀着爱国责任
“国家困难面前总得有人站出来”
这是她出征前留给家人的一句话
面对国难当头的疫情
面对前方未知的风险
她把孩子送回老家
她叫远在非洲的丈夫别牵挂
一无反顾地投入援鄂阻击战
为了更方便穿防护服
更利索地开展工作
她把心爱的秀发剪成了寸发
她曾对记者说:
“等战胜了疫情,
我再把它留回来。”
谁曾料想
其青春就定格在这一剪之间
在近两个月的战疫中
她不仅重活累活顶着干
而且针对工作难题开动脑筋干
为了解决与当地语言沟通障碍
她主动制作了“护患沟通本”
使护患交流再也不作难
她对患者护理细致周全
博得了患者深深的爱戴
医疗队临别时
她从死亡线上硬拉回的
治愈者刘大姐赠送的鸡蛋
这是当地送给最亲人的礼仪
还有小学生送来的画卷
展现了医疗队的战疫场景
并且送了一程又一程
反复叮嘱“常回家看看”
一幕一幕,一切的一切
都是对她尽职尽责的回馈
对她大爱付出的真情表达
也是黄冈老区人民
崇尚英雄质朴品格的再现
她的青春闪耀着诗和远方
读着她写下的一行行战地日记
让人感觉她不仅是一名英雄护士
而且是一名文采飞扬的文艺青年
她与丈夫韩文涛的两地书
既含情脉脉
又充满互相激励
不禁令人想起当年的革命伴侣
她记载与一位患者阿姨
抽血时的动作和对话情景
读来真如一股暖流涌向心田
她记录的告别黄冈的感受
被国家卫健委发言人引用:
“本想像当初来时一样悄悄地返回,
但我热爱的这片土地上的
人民感恩的心使我感动。”
黄冈老区人民的心热的滚烫
“谢谢您为我们负重前行,
谢谢您曾为黄冈拼过命!”
“十里春风,只为送你!”
“感谢山东,感恩有你!”
她日记最后含泪写到----
“群众自发送行的队伍
无法不让人动容!”
在这次抗击疫情战斗中
和黄冈人民结下深情厚谊
我们将永远是一家人
等到来年杜鹃花开时
我一定再回黄冈这个家
来感受花的芬芳、春的温暖
令人们揪心和疼爱的是
5岁的儿子刚六个月时
父亲就去了非洲援建
前些时还常哭着想见妈妈
现在却又失去了亲亲的母爱
我们有一万个理由相信
这个孩子长大以后
能为有一个英雄母亲而自豪
同时我们也相信
有社会大家庭给予的温暖
有政府对英雄后代的抚恤
有与张静静风雨同舟的
丈夫韩文涛的监护
孩子必将得以健康成长
张静静,你是太累了
你就安心地去吧
千万不要再有任何牵挂
【抗疫群英塑像41】
严 丽----出国休假到机场收费站又折回
孙魁//20200410//北京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
急诊科副主任医师严丽
在武汉解除封城通道后说:
“急诊科就是战场,不能退!”
好一个“是战场”
好一个“不能退”
道出了与党和政府号召的
“疫情防控常态化
复工复产加速度”同期声
有人一定会问个究竟
其实个中道理很简单
因为急诊室在整个疫情期间
乃至常态化防控的未来日子
始终都是抗疫的第一道关口
所以新冠疫情发生以来
她一直坚守着急诊室的岗位
在她看来
随着无症状感染患者的出现
医院门诊全面恢复开放
急诊室工作压力将有增无减
她的危机意识由来已久
早在疫情袭击武汉之初
急诊室每天留观超50人
而且都是比较危重的患者
于是她感到了压力
感到了肩负的重任
感到了岗位的神圣
在一线坚守1个多月后
好不容易盼来事先计划好的
1月20日全家境外旅游出发日
但在与家人驱车前往机场途中
她心里一直还在纠结:
“疫情日益严重,
我岂能临阵脱逃?”
终于在过了机场收费站后
她向爱人说出了放弃出国休假
返回医院坚守岗位的决定
得到了爱人的理解和支持
这是个痛苦而艰难的抉择
盼来一个年假不易
家人一起出游更难得
其实那时武汉还没有封城
单位已批准了她的休假
出境手续也早都办理妥当
她不改变行程完全无可厚非
当时孩子不理解
抱着她痛哭一场
埋怨她从来没兑现过承诺
严丽说:“不是觉得自己高尚,
只觉得一线医护人员紧缺,
自己一辈子没当过逃兵。
这一次也不能离开。”
希望并相信孩子一定理解妈妈
可见,在严丽的心里
想的不是个人苟且偷安
而是武汉人民的安危
而是医者使命的使然
而是关键时刻不能缺席
重新回到战斗岗位
严丽说她已经不慌了
“没事,你们都来找我,
放心,只要有我在。”
这是多有底气的担当啊!
而担当来自于对职业的热爱
“我是一个很喜欢做医生的人”
来自于留洋读博时打下的功底
来自于从事急诊及危重症医学
近20年的丰富临床经验
她熟练运用各种生命支持技术
成功抢救过许多患者
来自于行事果敢、坚毅的性格
来自于曾因肿瘤和生孩子
开过四次刀的浴火重生
人称急诊科医护团队“铁娘子”
只要她在,大家就有“主心骨”
武汉一度新冠肺炎病人骤增
她在完成急诊科工作的同时
经常主动去支援发热门诊
白天黑夜连轴转
穿上隔离服坐在一个地方
不吃不喝不上厕所
坐诊10到12个小时是常态
时而感觉胸闷呼吸困难
其间还因劳累有过一次发烧
回忆那次的经历时她说:
“当时最害怕的不是自己,
第一反应是我去过哪里,
有没有可能给别人带来危害。”
这种崇高的医者仁心
与那些隐瞒病情者真是天壤之别
幸亏只是普通发烧不是新冠
退烧后第三天即返回工作岗位
“病人太多,医生很紧缺。
我早一天上班,
就能与同事们共分担一些。”
有这样的“铁娘子”在
她的战友们更是力量倍增
除了在救治一线忘我战斗
她还应邀走上网络课堂
讲座新冠疫情防控常识
自编自创的防控箴言和要诀
深受广大民众欢迎
越过了乌云密布的寒冬
挺过了瘟疫肆虐的恐怖
经过了街巷空人的沉寂
我国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果
武汉外出通道也解封了
但全球范围疫情还在持续扩散
严丽又牵头组织各相关学科专家
利用休息时间在线回答
海外民众有关防疫问题
传播中国抗击疫情的经验
仅仅短短的两个礼拜时间
这个由同济医院医生自发组织的
远程抗疫直播平台
已向美国、意大利、德国、
法国、英国等国家直播8场
每场受众人数均在10万人以上
这是为国家分忧
这是为世界担当
这是为人类贡献
【抗疫群英塑像42】
乔 杰----靠神速与精细制胜的巾帼英雄
孙魁//20200411//北京
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
中国工程院院士
北京大学医学部第三医院院长
巾帼英雄乔杰教授
率团队在武汉抗疫66天
与新冠病毒顽强斗争
谱写了诸多兵贵神速
精细制胜的感人故事
2020年2月1日
她接到征战武汉的命令
只用了3小时就带队出发
这简直是标准的军事化
“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她说这是北医三院的一贯作风
抵达武汉后又马不停蹄
直奔华中科技大学
附属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
迅即展开组建危重症病房战斗
仅用30多个小时
便开始收治危重症患者
搁平常怎么也得一周工作量
感觉像是战场上的冲锋速度
令常人难以相像、无法置信
乔杰却一语道出心迹:
“危重症患者救治是抗疫重头戏,
我们必须与时间赛跑。”
这可是非同寻常的赛跑
跑速不仅要胜过病毒的扩散
更要抢在危及患者生命之前
然而,神速不会从天而降
必须有精通业务的厚实积累
必须有运筹帷幄的过人智慧
必须有把握细节的超凡能力
乔杰作为产科专家
见过太多的生死瞬间
深谙分秒必争就是生命的道理
只有全速抓住救治的关键时刻
才能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
在北京飞往武汉途中
她已在心中开始筹划
抵达目的地后----
如何最快摸清需求
如何最快拿出方案
如何最快展开施工
如何最快调兵谴将
而真的到了现场
重重困难远远超乎预料
条条线线都要亲自协调
组建危重症隔离病房
关键是要保证一步到位
既要方便对患者实施救治
又要保证医务人员不感染
从普通病房改造整体流程
到清洁、污染、缓冲三区分离
以及门缝使用胶条密封
从监护装置不留死角
到电脑系统安装调试
从床旁超声、呼吸机紧急调配
到各种仪器设备进驻等等
有着大量繁重的调整工作
她都要一一把关定夺
她都要件件督导落地
不知道打了多少个电话
不知道协调了多少回合
终于赢得了多方支援
不少还是国有企业的产品
“有了这些家伙事儿,
就能救得了病人。”
继而面临医护人手紧缺
她又紧急从本院调来一批队员
独家接管了容纳50床位的病区
工作展开后难题接连不断
一天为患者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时
因多个机器同时运转氧源供应不足
在大家万分焦急时
还是乔杰想出了主意----
把墙壁氧留给呼吸机患者
未上机的患者采用氧气筒吸氧
面对诸如此类的未知难题
她始终坚持“战时情况紧急,
没有条件我们也要创造条件!”
从而极大地鼓舞了团队士气
增添了完成任务的斗志和力量
经历了一系列的“战事”之后
大家加深了对自己院长的认识
原来平时看上去很温柔的女性
战场上成了把控全局的“铁腕儿”
回忆那段争分夺秒的日子
乔杰概括为“同舟共济,
细节决定成败。”
把各方面力量凝聚到一起
使大家的劲都往一处用
同时对可能出现的细节问题
都以万无一失的标准严扣细过
每天队员上岗的每一个环节
包括技术动作和安全防护
岗后的睡眠、运动和情绪调理
她都要细致如微地提醒和督查
就连许多“战友”紧急赴汉
没来得及理发的事儿
她也看在眼里挂在心上
抽空开办了“战地理发店”
亲自为大家理发
使医护队员们倍感温暖
作为妇产科和生殖健康专家
乔杰格外关注孕产妇安全状况
深入一线调研、指导
多次出现在产科儿科病房
为医生和孕产妇送上镇定剂
鼓励大家坚定信念共抗疫情
她总结的孕产妇、儿童
新冠患者临床表现和治疗经验
被纳入第七版《新冠肺炎诊疗方案》
她还就病毒感染孕产妇的风险
写成述评在著名医学杂志
《柳叶刀》上发表
武汉战疫对于乔杰来说
堪称理论与实践双丰收
作为一院之长
对前方救治指挥镇定自若
对后方日常工作也没放松
从到汉第三周开始
开通武汉与北京千里连线
实行线上办公
按期召开党委会和办公会
每天召开疫情防控形势分析会
正常工作开展情况例会
统筹兼顾两个战场
做到了----
前方打胜仗
后方保平安
医护人员零感染
上一篇:向武汉致敬(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