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旅游诗歌旅游诗歌
中国诗人名录:方健荣篇
发布时间:2019-12-01作者:来源:点击:
中国诗人名录:方健荣篇
主编:王法
一、诗人方健荣
方健荣,在《人民文学》、《诗刊》、《星星诗刊》《诗探索》、《中国诗人》、《诗潮》、《葡萄园诗刊》(台湾)、《飞天》、《西部》、《朔方》、《黄河文学》等30余家期刊发表作品。部分作品入选《中国年度诗歌》、《中国年度精短美文》、《中国散文大系》等50余个选本。曾获得首届中国徐霞客游记文学奖、全国鲁藜诗歌奖、甘肃黄河文学奖、首届敦煌文化奖等奖项。主编《大美敦煌》、《敦煌印象》、《敦煌的诗》等十余种文化(文学)图书,著有《天边的敦煌》、《一个人的敦煌》等诗歌、散文集4部。
现居甘肃敦煌,现为甘肃省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青海石油文联第三届作家协会副主席、敦煌市作协副主席。
*****************************
推荐语:
读过他的诗,感觉他的诗里有一颗干净的灵魂。他也绝不过分使用语言,也不会颠覆自己惯常的文字节奏,他语言的顿挫感很强烈,意向也干脆明白,不眼自己玩迷踪。他的诗歌主要叙述对象就是生他养他的故土敦煌,就是那一日三餐一样不可或缺的、层层摞摞的有时候是排山倒海的敦煌沙粒。那些沙粒在他的纸笺上活蹦乱跳,通身金黄,精灵一般地舞蹈。他说他是在沙子上写诗的孩子,我觉得他也成了大敦煌的一粒沙。这一切都是因为爱到至深的物我转换。还因为,沙就是敦煌的宗教意向。(曹建川)
********************************
二、方健荣的诗(近作13首)
在敦煌
你知,暮色会与沙漠
连在一起
星空巨大到天之外
天籁的响声
与飞机一同降临
这么小,小小的怀抱
比绿洲大不了多少,但飞鸟
似乎,永远有一个高的庙堂
而我微微发汗的额头
和赶骆驼的人
多年来没有两样
我要走很远的路
阳关也要走很远的路
这样,在千年之后
才有一次真正的相遇
多数时候,和家人一起
和朋友喝如血的葡萄红酒
很久都不去莫高窟
其实,佛在心里
不只在山上的洞里
在一棵树、一朵花或别处
神奇的佛手
在初夏,把净水或善意
变成了一场最及时的细雨
致友人
啊,朋友
此刻我在暮色中想你
不是孤独,因为祝福
那红酒般的灵魂
那如血的芳馨
那依次闪烁的星子
起伏的群山
这是你喜欢的
啊,朋友
这一切现在都没有
我只是想你
用包扎着伤口的手指
给你写诗
在这个初冬的黄昏
空气中流淌着一句又一句的
都是祝福啊,祝福
我热爱,如此这般的生活
既使冬天寒冷,也要在早晨打开窗户
让炉火的热,和初升的朝阳
彼此呼应
我要站在窗前,深深呼吸
我知道我呼吸的也是
山群、旷野、河流呼吸过的
草木和冰雪的气息
一匹马在路上的气息
我喜欢让一抹小小刀子般的冷
擦拭我的脸颊
就像这天地之灵气
把我的肺我的心
我的身体
我的五脏六腑悄悄地洗了三遍
我喜欢远远的望
那山脊上滚动向上的太阳
有多少人开始了他们的远行
那些新鲜的车辙
真像两行热泪
此刻,它们就挂在
我热爱的脸上
人在敦煌
在敦煌,诗歌
恰好是另一个庙堂
适合我在早晨或傍晚
安静下来坐坐
我知道这里的光
一直亮着
知道我不过是一个空壳
疲惫而苍茫
灵魂的那些美好
有时很近
有时又很远
此刻它却把我悄悄充满了
我眼里漾起泪水
像天空缀满这么多星辰
像阳关在王维的酒杯子里
一直散发着友人的味儿
其实敦煌还在唐朝
最后的唐朝
李白们在有月的夜晚
常常回来
推开那红柳的柴门
在这唐朝的后院里
我们用两颗心,对坐良久
一个早晨
为另一场意外相遇
铺垫一条干净的小路
一列火车
在沙漠里拐了个大弯
绕过这一首刚刚写就的诗歌
蜿蜒黄河
与更加苍茫的西域
在一抹树的风景高处
逐渐开阔
敦煌时间
三危山顶 看日出
血液汹涌在我周身
那一道光 闪电的刀子
切开了黑夜 流淌
一千零一个
新鲜黎明
乐僔在沙漠里行走
小小的头颅 唯一的闪动
尔后,佛光普照
广大的光芒
充满天地 和无限内心
打开洞窟的手
画画的手
合十的手
舞蹈的 膜拜的 说法的手
状如兰花 在一束光里
人间的好孩子 皆步步生莲
一盏灯还有另一盏灯
点在菩提高处 一万年
或一瞬间 屏息宁神
佛 菩萨 与人 和睦相处
仙乐与五谷 百姓与牛羊
大地上长出独有美景
风吹动 人世的念头 纷拥
一只飞天捎去加急书信
而湖泊不远 西湖 南湖含泪
让无边的净水压住风暴
让我在疼痛里 懂得忏悔
让敦煌时间 这无边蔚蓝的大海
洗涤人世荒芜的田园
收拾毁坏已久的良心
一个人的敦煌
我习惯了敦煌:沙漠的表情
天空的眼睛 还有不断流放的云
我习惯了敦煌:佛住在洞里
足不出户 也不说话
三分微笑 七分庄重
不知夜里
做没做菩提开花的好梦
我习惯了敦煌:飞天还在墙上
像一千年前飞翔,花雨轻盈
可她是活的,一个怀着灵魂的姐姐
我习惯了敦煌:葡萄又熟了
一个游人走着押着韵的阳关道
诗人只好走在没有平仄的独木桥
我习惯了敦煌:大地深处的语言
必须由一个月牙泉的湖泊说出
它的嘴唇是一片锋利枯黄的芦苇
月牙泉
深,深情,深远
深到灵魂里
夜晚的黑里
许多个瞬间
频频回眸的男人
何止我一个
天下那么大
为何被丢了
在沙漠里
千年 万年
都不染尘
蓝到骨子里
干净 纯洁
那些脚
从都市里来
绕一圈
没留下异味
却带走了
沙的清爽
水的清凉
秋来了
胡杨树照镜子
星星照镜子
而一把亮亮的镰刀
割着胡茬般的芦苇
无忧 无愁 无惧
最好一场雪
山白头 水更悠
月牙泉
朦胧成一首诗
一幅画
挂在敦煌巨大的客厅里
迎接着
天南地北的俗人
洗着几颗
落满尘埃的凡心
走过敦煌沙漠的人
沙漠之上,走过的人
赤裸的脚,带着电流的快感
那是一双翅膀
在沙浪之上飞翔
那是玄奘、鸠摩罗什
一些古代的僧人
背着太阳 月亮
背着黑暗 苦难
无边无际的心痛
沙漠是不是苦海
经卷是不是天空 更高的光明
而早晨 黄昏
一把把薄薄的刀子
让他们眼睛滴血
真正走在沙漠上的人
还有几个梦幻的飞天
伴随着 起舞 亦寂寞着 信念
向着敦煌的方向
双脚 心 瘦弱的肉身
一次次用力 贴近云朵
飞翔
敦煌的早晨
这个早晨,明媚
把我披满
把大地披满
处处明媚
不是雨滴 没有微风
这是山顶 谷地
缓行的车 沙上骆驼
都浸泡在光里
路不会太远
心不会拥挤
这个早晨是一团光芒
这个早晨
善良 慈悲 静美 广大
这个早晨
我看见了佛光
把所有的树 所有的山 所有的所有
披满
把含笑的佛 忧愁的你披满
把我烦恼的心 照得羞怯
把温暖披满
这个早晨 坦荡 无私
具有敦煌的美好品质――
佛光沐浴
大地明媚
人世欢畅
雷音寺
鸣沙山怡性 月牙泉洗心
偶尔的一望
把汉唐连同几个朝代
都装进闪烁的快门
挂在了敦煌庭院的南墙
这是一个净地了
沙粒被风吹得好干净
沙粒涌出的皱纹
是一个小和尚的心地
很空很空 没有念头
只有微风的痕迹
把岁月清扫
红漆寺院大门常年敞开
红尘的脚步和车马停下
是要止于一个梦吗
是要轻轻柔柔的双手合十
把一柱心香
点燃在木鱼声里
在晨钟暮鼓的心经里
生命如洗 岁月无声
这个敦煌的灵魂之地呵
竞猜度玄奘是否来过
他的马在沙漠风里
一点一点破碎幻化成咒语
度活了那个不听话的猴子
还要度一大群恶习难改的猴子
和猴子的子子孙孙
沙漠水库
水漠里的水库
悬在敦煌的头顶
沙漠里的水库——
夏天最大的冰箱
装着雪山、冰川和牛奶
沙漠里的水库——
神打着灯笼
照耀春天的花瓣和嘴唇
沙漠里的水库——
父亲和母亲
我是今春新植的树苗
在敦煌的夏天
巨大的夏天,
一块冰正慢慢消融
坐在昨天的椅子上
我把天空又看了三遍
树木一夜一夜光着膀子疯长
叶片簇拥的青春
羡慕,只有十八岁
山被风吹成长长的线
飞溅着无数疼痛的沙粒
知道了什么叫思念
走远远的路 身子微微出汗
洞窟埋藏在山的尽头
极目地球前额 苍茫荒芜
在夜晚星群疯长
一颗一颗大如西瓜
佛们摆开桌子凳子
一把长刀划开银河
我只拥抱着内心
还拥抱陡峭的灵魂
在夏天,抱着巨大的冰块
让时光悄悄的消融
这车轮,这吻和丝绸之路
轻轻地吻,吻着黄沙、戈壁
轻轻地吻荒凉的地球
这吻,这车轮
在欧亚大陆上
在火焰和零下二十度的大雪里
一次又一次,带着初恋般的狂热
颠 簸,激动,迷途
轻轻地吻,这车轮
追赶消失中的地平线
一根又一根丝线
绕在了车轮上
一个又一个晨昏
星星和月亮
只是丝线上的小缨络
轻轻地吻,这条路
血脉和历史里的
不是脚印,不是叹息和泪水
马嘴唇触及紫花的苜蓿
爱,一下一下试探、沉醉
是不止一次的拥抱相遇
是人类的几个好兄弟
轻轻地吻,当春风
在玉门关西边唤醒湖泊
一个劲地,死命地吻
这挂在大敦煌脖子上的
――唯一
让地球闪烁彩虹
绵长无匹的丝绸之路
***************************
三、专家与友人评论其人其诗
敦煌不远
文/高平(著名诗人,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甘肃省作家协会原主席)
敦煌是中国乃至世界最诱人的地方之一。我是在几十年中去过了数次敦煌之后,才得出这一结论的。因为她确实将艺术成就、文化积淀、历史纵深、沧桑巨变、古今衔接、中外交流、奇特地貌、壮美山川、民族风情、醇厚民风……集于了一身。世上少有这样的地方,这也正是许多人向往敦煌的原因。特别是文化人,能够长期在这里工作是幸福的;能够吸吮敦煌的乳汁在文学艺术方面作出成绩的人更是令人羡慕的。青年诗人方健荣就是其中较有成就的一位。
在敦煌这座文学艺术富矿中,方健荣经过长期地努力挖掘,收获是丰富的。他的这本展示着才华的诗文集《天边的敦煌》(作家出版社)就是明证。
人们都承认,写诗作文要有真情实感。其实,真情往往只有在实感中才能产生。方健荣对于敦煌的实感可以说是实而又实,他对敦煌的真情也深而又深。他本身就是土生土长的敦煌人,上学、教书、工作、生活都没有离开过酒泉地区。他对敦煌有“一种无法说清楚的迷恋或情结”。他和敦煌“具有了刻骨的生命联系”。因此,他对敦煌才能体察得如此细微、如此深层;才会情不自禁地、翻来覆去地、甚至是不遗余力地从各个侧面和各种角度来描写敦煌。他几乎写遍了敦煌所有的名胜古迹,景致景点,有的如油画,有的如素描,有的如泼墨,有的如工笔,浓抹淡写,琳琅满目,为我们提供了一座文字筑成的敦煌画廊。
作为诗人的方健荣,应当被列入从河西走廊脱颖而出的地道的西部诗人的行列之中。虽然目前还难以肯定地说他在艺术表现上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但他的诗歌从感受到题材、从意象到词汇都是西部的。就整体而言,他的诗写得扎实纯朴,还带有几分空灵;也就是既关注身边的事物,又注重心灵的感应。他不刻意追求警句,不习惯掺入议论,主要靠直抒感受和展现具象说话。
感受这东西是人人都有的,诗人或许更多一些,也更敏锐一些,但是要感受得独特而且具有相应的语言表达能力却不可多得。方健荣的诗中,就不时在这方面冒出火花。比如写敦煌早晨太阳一出“沙漠顿时成了金色沙漠/敦煌顿时成了开朗敦煌” “山群也是马群,向西奔走” “大泉河里流淌着一缕鲜红”。比如写阳关脚下的夜晚: “一片村落像一片绿色花布/宁静而祥和/农家园挂起的红灯笼/整夜亮着……”再比如写大风暴:“大风突然蒙住了天空的眼睛/慌乱的人们/像鸟儿失去翅膀/十万沙粒,多少湖泊来不及合拢/蔚蓝的梦想”。形象都非常鲜明,描述也十分到位。
有人讲过,一首好诗不能只有一个意思。就是说它的内涵要丰富,使其耐人咀嚼,没有“达诂”。这一点,惟有观察得入微,思考得深刻,表述得精巧才能达到。方健荣有的诗就达到了这般境界。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渥洼池》和《西部戈壁》。前者写道: “天马腾空而出/血光闪闪的汗水淋湿了一条丝绸之路/那嘚嘚的马蹄声/在中华民族厚厚的历史书上/久久回荡/一首长啸的天马歌/至今让马们竖起耳朵”。后者写他驱车进入了戈壁滩,吓跑了“两只黄羊,三只野兔”“心里陡然生出悲凉/我们是否也稀少或多余”这最后一问,使人不禁产生类似陈子昂登幽州台时的“怆然”!
古人有云:“江山见惯新诗少”。在一个地方呆久了,没有了新鲜感,熟视无睹是常有的现象。在敦煌住了这么久、见惯了敦煌的方健荣,竟然作出如此之多的新诗,充分说明他对于敦煌一往情深,不舍旧情。
方健荣这个集子中的散文,我甚至更为欣赏。他的散文不是一般的写景、叙事或抒情,它已经升华到了一种新的高度。从内涵上讲是一种文学的哲思,哲思的文学;从艺术上讲已经达到了诗的水平。我以为,如果诗写得像散文是诗在形式上的失败,而散文写得像诗则是散文在内容上的胜利。
我说方健荣的散文是一种哲思的文学,是指它并不就事论事,而是贯穿着对于人生体味的思索。他还虚拟出一个莫高窟并不存在的第493窟,超越了记实的思路。他仰望敦煌的天空时所产生的遐思,决非闲情逸趣,是一般匆忙过客所不能达到的。
我说方健荣的散文写得像诗,是指它的具象与想象的结合。比如他写《敦煌之月》,说“那月像一枚古币,拿在一个人手里似的,只是那个人隐去了自己”。写从飞机上看敦煌,却觉得“敦煌在上”等等。
集子中还写了一些同敦煌有密切关系的人物,其笔法和功夫颇为类似我国古代的笔记小说,少有与塑造人物无关的笔墨。如写画家高山:“在显得有些俗气与喧嚣的小城敦煌,能让我一眼区别出来的人或许就是高山。而更能让我从心里想起的夜晚,或许就是高山的夜晚”。开头几句话就点出了高山的非凡,道出了二人的友谊。其中写张大千、井上靖、平山郁夫、莫高老人……也都简约,风趣,细节动人。
这本书除了作为文学欣赏读物,还可以作为旅游读物,它对没来敦煌的人是诱惑指南,对来过敦煌的人是回味依据。
它大大拉近了我们同敦煌的距离。
(原载《甘肃日报》2015年9月22日“百花”版、2015年《北方作家》第一期)
**********************************
方健荣:在沙上写诗的“孩子”
文/曹建川(鲁22高研班学员、青海石油作协主席)
我想说的是那个在沙子上写诗的孩子:方健荣。
他说:“我们有一处茶屋:敦煌意象/夏夜、秋午;有过一声轻轻叹喟/那颜色多像灰灰的浪吹过一本诗集封面;无数的黑夜里敦煌街头挥手作别/车灯一闪,我再看不见遁入黑夜的你/心里,你却一直陪伴我/走过那么长的走廊;长着白杨树的金黄的早晨/总是在旷野窗口随着微风醒来/一闪而过。”
多么忧伤而又灿烂啊,我的心再苍老也会为此震颤。于是,我就一直在灵魂里给他的诗开一扇窗,让他带着金色阳光的翅膀翩翩进来。黑夜里,在老婆孩子熟睡之后,在这个世界都熟睡之后,我拧亮书桌的灯,独自醒着,书写一些灵魂里绞缠的魔语。窗外就是鸣沙山,鸣沙山旁侧的一个小区里,我坚信也会同时亮着一扇灯,光着膀子的健荣,也正在醒着,轻轻地在纸张上落下几行星星一般的文字:
“我不再说出这些疼痛/身体里的,心灵上的/我也不再流出一滴泪水/尽管还藏着许多意外的感动/我不再躲避生活里的钢铁、黑暗/这些都曾扭曲击打过我脆弱的神经/在不知不觉的行走中我越来越平静/在上苍赐予的人生中/我只收获一缕麦穗般/沾满阳光水滴的感恩。”
他落下的字不多,但都很认直。他是一个认真的“孩子”。这个认真的“孩子”写了十几年的诗,全国所有的诗刊都发过他的诗歌,乃至《人民文学》这样比较庄严的刊物,算算几百首是有的了。他原本可以在乡村校园心无旁鹜地教书育人,因为写诗改变了他的命运,他从学校走进政府机关。但诗歌是他唯一的理想,诗歌也是他最后坚守的阵地。他出了诗集《天边的敦煌》,散文集《一个人的敦煌》,之后就不出了。于是他调转目光,主编了《大美敦煌》《敦煌印象》《敦煌的诗》《敦煌花雨》等五本文学专著,那些都是关于敦煌的最美丽的书写。我知道,他是自觉自愿地在系统地整理关于敦煌的文字。敦煌于他,就是宗教,他虔诚地膜拜在自己的精神家园。
读过他的诗,感觉他的诗里有一颗干净的灵魂。他也绝不过分使用语言,也不会颠覆自己惯常的文字节奏,他语言的顿挫感很强烈,意向也干脆明白,不眼自己玩迷踪。他的诗歌主要叙述对象就是生他养他的故土敦煌,就是那一日三餐一样不可或缺的、层层摞摞的有时候是排山倒海的敦煌沙粒。那些沙粒在他的纸笺上活蹦乱跳,通身金黄,精灵一般地舞蹈。他说他是在沙子上写诗的孩子,我觉得他也成了大敦煌的一粒沙。这一切都是因为爱到至深的物我转换。还因为,沙就是敦煌的宗教意向。
诗歌写作越来越小众的时候,方健荣说他不想写诗了,他觉得很多诗歌都失去了意义,都是自己给自己划拉一道伤口,然后自己疼痛。他这样说只是表达一种情绪,叫他彻底放下对诗歌的思考那是不可能的。于是,他开始散文的书写。他的散文的主题依然还是敦煌的沙粒,那些沙粒更是恣意地鲜活在他笔下的世界。他用沙粒浇构了自己的世界。他在沙漠这座城池里抒情、思考、省悟和仰望,淡淡的化悟和禅定,池鱼潜底,波澜不惊。
(原载《甘肃日报》2014年11月18日“百花”版,2015年《北方作家》第一期)
*************************************
方健荣:其人其诗
文/非我(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浙江文学院签约作家)
1
以这种状态热爱敦煌家园的还有方健荣。
健荣是诗人。诗人对情感的方向都比较固执。那份固执是没法置换或被改变的。健荣对敦煌的热爱有些偏执。
健荣出生在七里镇三号桥的一个村子里。
那个村子跟敦煌所有的村子没什么两样。
泥坯的墙院。房间里一张溢满柴火气息的土炕。天井里一棵杏树,杏树蓬蓬勃勃遮蔽了院子上面的天空,春天吐放绿芽,夏天缀满金灿灿的果实。一套院子连着一套院子。这些院子就组合成了村庄。
村院外边,是种满大豆高粱和西瓜葡萄的沙土。
土地上还长着高大的直指蓝天的白杨。
健荣走出了村子,读了大学,再回到村子教书。
教书的间歇,他握起批改作业的笔开始写诗,为田园,为家乡,为敦煌这片土地,直抒胸怀,畅想美好。
那些青春的也是清醇的短诗,带着他的名字走出了敦煌,走出了千里河西,走出了陇上高原,走到了全国。
他的父亲不太明白诗是何物,跟海子的父亲一样不明白自己的儿子为什么写诗。老父亲只想儿子好好找个媳妇,生个男娃。
因为健荣是独苗。老父亲认为,传宗接代比诗歌更重要。
很多年,健荣无法完成老人的愿望,他因此诚惶诚恐。
每到周末,健荣会带着妻子回到乡下看望年迈的两位老人。
老人们欣慰之余,总会在心里一声长叹。
健荣因为诗歌写作,彻底走出了三号桥的村子。
他遇上了一个不错的领导。准确地说是哪个不错的领导遇上了健荣不错的诗歌。他没有付出一根烟,就进入了市委大院。
他在市委干过新闻科长。
随之又到文化馆干过书记兼副馆长。
现在到图书馆任职。
诗人当书记,本来就有些滑稽。按理说,他该做文联主席或者作协主席,因为它本身就是本土敦煌的一张诗歌名片。
但现在什么都需要经营,文化也是。谁都知道,文化不是经营出来的。经营出来的只能是怪象。文化是自觉自愿生长出来的。所以,不抱怨,叫干什么就干什么吧,一身清闲,除了看书还是看书。
看书成了他的职业。书看多了,健荣生产出来的诗就很清澈,如同他的眼眸。
他的诗上过《人民文学》《星星诗刊》《诗刊》《诗探索》等国内几十家杂志,还有诗歌年度选。散文也写得不错。
当然,工作性质的文章写得更多。干新闻科长时,一年就要发几百篇新闻稿。正是那时不要命的工作,心脏严重抗议,差点罢工,最后只得修补搭桥。
他本以为通过自己扎实的工作能换来合适的位置。这是多么诗人化的想法啊。所以,在他的身体严重被伤害之后,思想更加被伤害。但是,诗人的眼里又总是揉不得沙子,总以为天空蓝如明镜。
惟有诗情高于天。
当然,健荣并非不懂文化经营,只不过他比较纯粹。在文化馆任职期间,他系统地整理编辑出版了一套关于敦煌文化的书籍。
比如《敦煌花雨》《敦煌的诗》《大美敦煌》《敦煌印象》。这些都是国内外大家书写敦煌或者本土敦煌作家书写敦煌的篇章结集。
比如编辑出版的“当代敦煌文学系列”五卷本:叶舟著诗歌卷《敦煌诗经》;林染著诗歌卷《斑头雁向敦煌飞来》;胡杨著散文卷《大地上的敦煌》;方健荣著诗歌卷《一个人的敦煌》;曹建川著小说卷《我以为莲》。这些文学著作较为全面地展示了敦煌当代文学的面貌。
这些书卷也成为了政府馈赠嘉宾的礼物。
他还在琢磨再编一本“随笔敦煌”。估计困难。文学不好做,不像一台歌舞,立马见效。文学的效,在时间静默的长河里。就说做出版这一点,有些人不待见。出版当代敦煌文学系列五卷本,敦煌本土人就颇有说辞,说什么敦煌掏钱为什么出不是敦煌人写的书。
面对这种狭隘偏见,他的表情只能是苦笑。
狭隘,会将敦煌本土的文化圈养成一个村落。以村人村目看待大敦煌,这是很可笑的视觉。当胸怀狭隘成鸡零狗碎,还如何自诩经营大敦煌。自古敦煌的胸怀就是兼容。人不如古。
于是,健荣更加忧郁地走在敦煌的大街上。他不想看天,也不想看地。而那早些微驼的肩背,更加地驼了。
他忧伤的背影,常如闪电一般刺伤着我。
他忧伤的背影,令我快速地打开他书写的诗篇。
(节选自作家出版社2015年版《在敦煌》第二十五章)
2
健荣的诗,是敦煌当代文学值得书写的一个章节。
我知道,以诗词歌赋书写本土敦煌的人很多。惟有健荣的诗最值得一读。
他的诗,是灵魂深处的浆液。
《从敦煌的街上走过》
从敦煌的街上走过\感觉脚底生风\身体无比轻盈
从敦煌的街上走过\能够做的\只能是步步生莲
一个凡人踩着莲花的砖\一朵又一朵石头的莲花\相信\只能是佛国的一块净土
《一棵沙漠上的树》
沙漠的证人\怀抱着风
现在,它仍然孤独\旷野上\守望成了一生的姿势
现在,它仍然是裸露的\没有一片叶子\也不说一句话
可是\它就会柔软起来\会让春天只为它注目
《苍茫》
意境\心灵虚无的光亮\巨大的早晨连同黄昏\渗透了疼痛忧伤
眼睛\多像父亲\天空的泪滴\历史深处\飞过鹰的翅膀
还有一首叫《七里镇》的诗。
他是写给我的。在人海中,两个男人惺惺相惜,彼此记忆,
难能可贵。高山说,你们是君子。于是,我必须记录如下:
《七里镇》——致作家建川
喜欢驾车,穿越\沙漠葡萄的田园公路\在天高气爽的初秋\去找我的朋友
阳光洒遍八月的心情\身体和肺腑\都被暴涨的河水
冲洗得干干净净\我只有裸露卵石的心底\放飞积蓄了许多岁月的心语
高高挂在微风里的葡萄\一闪而过的早晨或黄昏\不仅风景,也很甜蜜
小镇上散发瓜果的气息\也散发着戈壁石油的气息
我和我的朋友\只相距七公里的距离\思念却散发出缕缕酒香
茶馆里碰撞出透明的声响\在敦煌不远的七里镇\朋友的脚和思想都走得更远
我对七里镇浪漫的想像\也绽放得更远\此生的两颗心
因为七里镇\寻找成了永恒的路\来回穿梭的车辆
其中的我和朋友\是这年代两封亲笔书写的信\如果还有珍重情意的人
定会一回回品味到阅读的快乐\因为在七里镇\住着我灵魂上的朋友
吐露心声的幸福\使我又一次沉醉
我读到此诗的时候,就想起健荣。想起健荣的时候,这诗就在脑海浮了起来。健荣还有一首也是写给我的。
《灵魂的那些瞬间》
这一刻,灵魂交给了酒\想念交给了春天
目光与目光对视那些瞬间\话语和话语,也找到了彼岸
距离你这么近,依然绽放\血液被一把火柴点燃
沙漠上巨大的夜晚多么宁静\风吹过芦苇屋顶,又小了些
我知道这首诗是他在古阳关边上的南湖农场写给我的。
在本文的开篇,我记叙了我们在那里住了一个星期,我写命题作文,他写他的诗歌。我们下面条,喝白酒。酒是汉武御,甘肃的名酒。夜深人静,喝着喝着,我们就醉了,眼睛里冒出大豆高粱的气息。然后,我去夜晚的沙地上尿了一泡,回来继续作业。他也出去尿了一泡,回来静静地躺下,在假寐中打着诗的腹稿。
写诗的人又总是那么忧郁。
忧郁是诗人的思想特质。
我曾对健荣说:我就不忧郁了,因为我没有想着自己,我只想着人类。有了大境界,就会获得大自在。人类的鸡零狗碎,生活的鸡毛蒜皮,休想占据我思考人类的脑子。
健荣说:你真好。
我说:我不好。我一天二十四小时的时间里,找不到五分钟的快乐。
健荣说:快乐,不是我们的。
人到中年,觉得再没有什么所谓的美好可思想了。所以,我只关心人类。想到人类,“你”不存在了,“我”也不存在了。大孤独里有大温暖。我配拥有这种大孤独。
白杨树叶发黄飘零,又一个深秋和初冬来了。
健荣的心绪很不舒畅。前一夜,我们在敦煌城一家火锅店涮完火锅,临别,他送我几本书(他总是送我书)还有两份机打的稿子,一份是几首诗,一份是一篇心情文章。
在那篇心情文章里,他的心情很不好。
他说:这篇文章连老婆也没让看。
我点点头。
文章的大致意思是,因为他总赠人以玫瑰,而别人又总回报他以荆棘。他多想收到的也是玫瑰色彩的友谊啊。
我安慰他,用手机短信。这是我发的最长的手机短信。
看了你的文章,感同身受。
不仅仅是诗歌的无奈,文学概都如此。
特别是现实中的人类,利欲熏心,人已不仁。交友也是大浪淘沙,沙尽金现。贤者近之,恶者远之。始终保持自己的精神人格,心存高远,处乱象而不惊。
至于有些人,就如浮云掠过,更不需要使用文字记忆,不值得。
写诗吧,虽不值钱但可以疗心。
世事皆烟云,心守一处,定获大自在。
你是智者,智者则无敌。
你沉默,是因为你足够强大,配以沉默。
你被利用或欺骗,是因为你有人性和真诚。
你是君子,坦荡荡是本性。
禅定下去,坚守下去,你脚下会生莲。
我也有很多苦恼和不如意,但我都一笑而过。
正如我所说,我不关心自己,我只关心人类。
好在,在敦煌你我为伴,彼此温暖了许多……
健荣回了短信,比我发的还长。
他说:他释然了。
他能释然,我也稍稍心安。
我说:我羡慕你的图书馆,满眼都是书。
他说:你真喜欢?
我说:我能做到喜欢。
他笑了。
笑容里几分惨淡。
从现实来说,书里没有黄金屋,书里也没有颜如玉,一切都是短暂的物质主义,纸醉金迷。拨开浮云见青天,理想主义者必须存在。
没有了理想主义,将是人类的灾难。
在那滔滔的黄河里,我们就做河道里那几枚思考的卵石吧。
我说:健荣,继续醒着你那清澈而忧伤的眼神吧,不要迷茫,也不要虚情的温暖。
他点点头。
我说:当悲伤还能够明确地表述的时候,还不是大悲伤。
他点点头。
我说:大悲伤,就是能够将你变成沉默的石头的悲伤。
翟永明说:悲观,能让诗人把这个世界看得更透彻。
2016 年冬季,健荣生了一场大病。现实生活的际遇让他悲观,让他恐惧,甚至让他心生逃遁。是的,人都有病的时候,我也不会例外。因此,我深深地理解他,一个诗人由身而心的痛彻。
这时,他以四十四岁高龄做了一个一岁女孩的父亲。
他的生活,是一块玻璃。亦如他的人:坚硬,但极脆。
这个冬天,在一场酒后,他沿着霓虹闪烁的党河岸边,用少许头发的头颅,撕破寒冷的夜幕,一路狂奔。第二天,他将一首《一路狂奔》的诗发给我的手机。
我一路狂奔,失魂落魄\从你的眼皮底下逃走\我没有眼泪\也没有灵魂
我如此贫穷\背着空空的躯壳\没有一盏灯\也没有投奔的故乡
我一路狂奔\从灯红酒绿和欢声笑语中\落荒而逃
我牙齿打颤\已丢失了翅膀\惭愧像零度以下的寒风\吹向麻木的脑袋
我的身体\和行尸走肉者没有两样
我一路狂奔\不知是我伴随着影子\还是一群影子追赶着我
如果你是一个穷人\像我\如果你已喝不起一杯酒\就佯装一个失败的人
捂着小丑般的嘴脸\和盲人般的眼睛\跌跌撞撞
我一路狂奔\没有人认识我\我只是一个陌生者
在此刻,今天,未来\我偷取少许快乐\可是,我仍愿意致敬
美好的人,如你\愿美好常在,好运常来\愿春天的笫一枝花
开在你悄然微笑的脸\和荡起湖水的内心
我在这个黑夜,此时此刻\一路狂奔……
(节选自作家出版社2015年版《在敦煌》第二十六章)
*****************************
一个诗人的家乡情怀
文/陈思侠(甘肃诗人、评论家)
在敦煌繁华的城市边缘,有一条林荫小道。小道的东侧,是高大茂密的李广杏树、枣树和白杨树;西侧,则是昼夜奔涌的党河水导流渠。方健荣每天都会沿着这条小道上下班、接送孩子。
“静下心来,才能梳理敦煌这些年庞杂而丰富的文学作品。通过对‘出版敦煌’项目的整理,让更多人了解了敦煌,宣传了敦煌。”方健荣说。近年来,在敦煌市图书馆一班人的协助下,方健荣主编出版了《敦煌印象》《大美敦煌》《敦煌花雨》《敦煌的诗》等书籍。
2014年,敦煌市确定在“出版敦煌”项目落实中推出一本普及本的《敦煌文化》。按照图书馆挖掘、整理、出版的工作性质和职责所在,此项工作交由敦煌市图书馆承担。这是一本全方位介绍敦煌文化,面向广大民众的普及性读物。
“这本书汲取了几十年来敦煌学的研究成果,并将其通俗化、大众化。”方健荣说。
十多年来默默无闻的坚守与写作,整理与编辑,青灯与黄卷作陪,在孤独与信念中,浩浩繁繁的几百万文字都凝聚了方健荣的心血和汗水。
同时,方健荣从未间断自己的创作。在他的笔下,阳关、大漠、月牙泉、悬泉、沙粒、骆驼、葡萄、夜光杯等,这些具体的西部独特的意象和物象构建了一个让他的生命和灵魂在艺术世界里得以升华的平台。写了近20年的诗歌,方健荣的作品在各类文学期刊屡屡亮相。他的诗集《天边的敦煌》、散文集《一个人的敦煌》,浓缩了方健荣对家乡的赤子之心。
(原载《甘肃日报》2016年8月29日第05版)
*************************
朝向敦煌把梦追
——序方健荣选编《敦煌花雨》
文/林非(著名作家、中国散文学会原会长)
最初,是乐僔的目光,在如血的三危佛光中看见了敦煌,公元366年,他的内心与神灵相遇的瞬间,决定开凿莫高窟第一个洞窟。这是一个伟大的举动,从那一刻,莫高窟在叮叮当当的开凿声中绵延开一个响彻地球的梦,这是一千多年十几个朝代人类共有的梦,东方和西方由此在丝绸之路黄金段的敦煌相逢。仿佛花朵面向了春天,那也是人类激情朝拜的春天,敦煌在漫漫丝路驼铃声声中智慧苏醒,在无数工匠画者的手笔中渐渐绽放。美丽又神圣的时光之海,中国性格融汇了世界的彩虹,佛的脸庞和乐僔们面对面诉说,人类的辽阔深厚与清澈纯真,在古老的墙壁上血脉生动。
在辉煌大梦渐行渐远的时光荒原上,几个小丑的出现成为敦煌的疼痛与耻辱,梦里花落知多少,那个短暂的噩梦使神圣的敦煌更加神秘,犹如东方的金字塔和罗马,在文化的远方矗立高耸。
后来,是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们,他们的敦煌梦与乐僔是同一个梦,他们注定要在敦煌过一生,从繁华的大都市投身茫茫戈壁沙漠,他们跪拜在了敦煌。对于有的人来说,敦煌只是一个地名,但对有的人来说则是一生。
也许艺术家都是坚定的追梦人,张大千、季羡林、井上靖、平山郁夫,说不尽有多少朝拜者,沿着丝绸之路,奔向敦煌。画不尽的敦煌,写不尽的敦煌。他们最初的脚步也许只是燃烧的激情,可当实实在在踏上敦煌,又有些晕眩,五彩缤纷,天上人间,遥远又辉煌,这个沸腾的梦彻底把艺术的心复活了,他们曾迷茫,找不到灵魂的居所,在这里,却离自我更近了,人类美好的情感都在敦煌,在戈壁沙漠的深处,珍藏着灵魂中真正无价的瑰宝。在今天,更多的旅游者也是做着烂漫的敦煌梦,投向故乡般神秘的怀抱,沙漠上脚步纷拥。
每一个做梦的人,都成了敦煌的孩子,这本书中梦回敦煌的每一位作家,用自己亲历敦煌的感触,记住并定格了自己的敦煌梦。冯骥才、高尔泰、余秋雨、贾平凹、周国平、郭敬明……,更多的人,撷取了敦煌的一个个闪光瞬间。是的,来一次敦煌是梦想,来一次是不够的,留下了更多的梦想。
“莫高窟的顶上是一片平整的戈壁滩,西面连着鸣沙山,好一处寂静的净土,我到莫高窟工作的第一天中午就登上窟顶,真像到达佛的世界。有一种涅槃之美。”画家高山在《前生来世在敦煌》一文中描绘了他梦境和现实中的敦煌,内中有一种不动声色的大气与镇定。“离开敦煌已久,而那里的山山水水依旧入梦,这座亦真亦幻的小城似乎已经融入了我的血脉。敦煌于我,直指内心,超越现实与哀伤,如此一往情深。从另一个层面而言,它是我一个人的敦煌。”生于杭州的美女作家柳营则记述了她早早植于内心的梦,她离开敦煌时,她其实并未离开,有了属于自己的一个敦煌。“敦煌这地方是有些神奇之处的,她使人似乎置于一种飘渺而又确乎其在的梦境或者仙境,让我觉得了一种被拥裹和围绕的轻盈感,还有一种被托举的澄明感与被接受的宽容感。”杨献平可以说把在敦煌做梦的感受表达的淋漓尽致,一个人可以由梦出发,穿行在沙漠和古今,不失为写敦煌梦的高手。“在我来敦煌之前,莫高窟与月牙泉磁力般地吸引我的脚步不能停止;在我去过敦煌以后,无论我在与不在,我的心从此永驻。”陈智慧在《敦煌断想》中写出对敦煌道不尽的依恋与乡愁,这是超越了肉体灵魂达到永恒的皈依。“那些飞天,那些神色肃穆的佛像,在过去的那么多年里一直一直出现在我的睡梦里,而当我真实地站在它们的面前,当我仰头看着几千年前的色彩像是观望着天空的五彩祥云,我就觉得陌生了。”郭敬明是新潮的,他的感触也与众不同,在边走边唱的《抚沙》中,他出入于梦境与现实,脚步是如此神奇。“被那斑澜万翠的洪流带着,在千壁画林中徘徊又徘徊,我有一种梦幻之感。想到历史的无序,多种机缘的偶然遇合,在这么长的时间里为创造这些作品提供保证多么难得。”高尔泰是经历过血与火的炼狱的人,带着历史与个人的沧桑,梦幻是自然的,为艺术而咏叹是难得的。“敦煌是中国最大的最富魅力的文化磁场,也是人类文化的伟大磁场。记得在日本绘画大师平山郁夫对我说:‘在世界上只有一个地方我随时都想去,就是敦煌。’”冯骥才的《敦煌的魅力》道出了千万人梦敦煌的真正原因,这是深厚的遥不可及的又近在眼前的梦,它原来是一个在文化厚壤深处长了根的梦,一个磁场般吸引人类的梦。——由此可见,敦煌的梦是神奇缤纷,穷极包容一切,把生命和精神都活生生放逐在蓝天下的大漠高原,没有喧嚣,没有袭扰,只是一块灵魂的净地,让失魂落魄的城市人为之向往和倾倒。孙江、胡杨、习习、史德翔、牛庆国、关瑞、阿贝尔、杜卫东、马步升、方健荣、刘学智……,更多的逐梦者,是怀着虔敬,内心隐隐的疼与思念,犹如沙漠上细细风吹过的皱纹,一个短暂的朝拜或浅睡般的梦想,把敦煌贴切地擎在青春荡漾的生命高地。灿烂迷离一梦,多情缠绵敦煌。
那年那月,从敦煌走过,我也是背囊里装着梦的人,已经很久,想起敦煌的沙漠长路,恍若梦里,而今,两鬓霜白,何时再回敦煌,那是灵魂的家园,游子抱着梦。
2010年10月青年作家方健荣来北京,在丰泽园第一次相见,一个朴实真诚的敦煌人,也是一个坚定的敦煌追梦人。2009年到2010年,他曾选编了《敦煌印象》、《大美敦煌》,出版后散文界评价极高,《敦煌花雨》是前两书的延伸,同样的审美基调,继续同一个梦,三本书组成一部厚重的敦煌美文,也是梦系列。
敦煌的伟大与魅力由此可见,它不仅是沙漠中辉煌的美术馆,是画家的摇篮与天堂。它更是文学的永恒梦乡,每一个作家从敦煌走过,都会写下一个动人的梦。
敦煌的梦,也是中国和人类集体的梦。所有朝拜敦煌的人,都将燃烧内心和身体的全部情感。打开这本书,你将成为又一个敦煌追梦人。
(原载《甘肃日报》2015年8月19日“百花”版)
上一篇:水调歌头【饮长江水】
下一篇:感 恩 文/董素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