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旅游诗歌旅游诗歌
-
詹澈,本名詹朝立,1954 年生于彰化县溪洲乡西畔村。1959 年因“八七”水灾举家移垦台东。毕业 于省立屏东农专农艺科。曾任台湾农运发起人、农盟副主席、农渔民自救会办公室主任。2002 年任“与农 共生” (12 万人)大游行总指挥,2006 年任台湾“百万人民反贪腐运动”红杉军副总指挥等。后转入农 事与写作。著有《发酵》诗集等 8 部。被称为台湾左翼诗人。多次获奖。
-
萧萧:《詹澈:用革命的态度对待现实》,《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5 年第 4 期。
-
萧萧:《詹澈,现代墨翟》,《下棋与下田》序言,(台)人间出版社 2012 年版。
-
朱立立 杨婷婷:《台湾左翼诗人詹澈创作论》,《华文文学》2016 年期。
-
沈奇:《赤子情怀与裸体的太阳—论詹澈》,《诗探索》2009 年第 1 辑。
-
詹澈:《发酵》后记,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7 年版,第 177 页。
-
谢冕:《詹澈的诗体实验》,《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18 年第 1 期。
-
王珂:《现代汉诗的现代诗体的成功实验———论詹澈的“五五诗体”》,《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18 年第 1 期。
詹澈:从西瓜寮到腐殖层 ——詹澈诗歌变化及其“五五体”
发布时间:2021-09-06作者:来源:点击:
< 2021年9月 作家杂志 >
詹澈:从西瓜寮到腐殖层 ——詹澈诗歌变化及其“五五体”
陈仲义
台湾诗人詹澈部分诗集 内容摘要:詹澈在八十年代热身后,写出西瓜寮与东海岸系列,形成地缘文化与族群文化相 结合的特色。肯定他在农耕、农运、农改实践中保持“三位一体”的本色,凸显台湾诗界在 现实写作维度上的“稀有”性:意识形态的大中华情怀、 原乡在地的直面当下。也由此对 应素朴朗硬的诗风:以物象、物语告白人生,以叙情基调贯穿始终,从而打造出充满写实、 乡土况味的“歌行体”,留下台湾诗坛——臧克家“传人”的形迹。最后,对他晚近试写的 “五五体”提出不同的意见。
关键词:詹澈 “西瓜寮” 乡土写实 “发酵” “五五体”
一、西瓜寮“守夜”
《詹澈诗选》是作者 25 年间的集萃,共收入 100 多首诗歌,分为 6 辑。台湾的乡土写 作,多云集于《笠》诗社,除此之外,拥有大中华情结的土地诗写,且数十年如一日者,所 剩不多,詹澈是其中的一位,尤显可贵。有意思的是,比他大十岁的学长吴晟(同出屏东农 专),扛鼎乡土大纛的诗风清实朗健,一路走来;两者创作轨迹颇多相似,我们在詹澈的身 上,看到了血脉承续的发扬光大。 詹澈起步于七十年代末,严格说在九十年代之前,基本还是属于热身阶段。不做晚成的 探究,其打动人之处,是潮起潮落,东风西风,“我自岿然不动”,依然执著地“走在乡间的 小道上”。他无意过多皈依现代意象思维,乐于起用朴实平白的语像:斗笠、簑衣、稻草人 的呼告,成全了他得心应手的“书信体”;防风林、山地娘、地瓜秧的絮叨,做成了施展叙 事性的“家常饭”。 在压抑的岁月,作为土地与海岸的子民、凤梨与木瓜的代言,他义不容辞地书写村民的 逼仄、苦难,用农家的底色,血性的仗义,裹满激愤与忧虑,吁求民主平等。一步一个脚印, 沉着、扎实,从不打滑,甚或有点笨拙。风雨中坚持不懈的山地长跑,朝着既定目标。刚写 出《手的历史》(1986)、旋即点亮《海岸灯火》(1995),立马又率领《海浪与河流的队伍》 (2003),浩浩荡荡,一如指挥万人渔农大游行。苦难至《余烬再生》(2008),平淡如《下 棋与下田》(2012),为民请命的理想,化作一行行告白。1. 65 米的瘦小身躯,经常喷射出 如此炽烈的弧光: 土地,请站起来和楼房比比高低, 请站起来说话呀! 请向上天质问, 农民,是不是大地上, 最原始,最悲惨的人群?! 触发基本的人权良知,引动深厚的家国情怀:“谁愿意把伤口再分割成左右/用农民的血清做 抗体”,一种相当坚定而清醒的体认。“海洋和陆地的民族 以海浪的灵魂 不要栅栏的生活 生命在陆地上摇动 生根”。稳定的根性表白,代表时代不可抗拒的潮流。即便在卑南溪出 海口,那一点《顽石》,也“像一颗纽扣/紧扣两边的衣领”,成为两岸民众的情感枢纽。 当理想的政治呼告告一段落,他开始潜入整个西瓜寮系列和东海岸系列的深处。西瓜情 结,在蔓引株求的“光照”下,接连斩获收成。这是因为多年的生存困顿、底层摸爬、命运 沉思,在生死与共的对象化中,统统化为生命的丰满与欠缺:“看见自己的影子缩成一块石 头/看见刚受孕就凋萎了/毫无牵挂和执著的西瓜的雌花/飘扬着数以亿计/肉眼看不见的尘 埃和花粉”。进入西瓜寮,他储满生活的叹息,叹息像蚕一样地吐丝,那是关于《支票与神符的讨论》、关于《子弹与稻穗》的担忧;走出西瓜寮,他面向石头和雾气,吟咏《星空的 质疑》。当然,也时有《向月光坦白的伤痕》以及《影子在堤防边闪了腰》的情趣,这一切, 都深深根植于那片遮风挡雨的土地。 东海岸,则是詹澈诗歌另一摇篮。如果说,西瓜寮给予最初 “点”的深入,那么漫漫 海岸线则带来“面”的开采。水的胎记、岛的肚脐、海的鼻尖和黑痣,以及河流的队伍,海 岸峭壁出鞘的刀……不啻简单的速写素描。同根同源的方块字,溢出地缘文化的悠远回声, 又满载主体意志、精神品质的合一。在神话传说中,《八仙洞》、《鸟石鼻》、《三仙台》、《琵 琶湖》,吞吐着偌大的历史容量:“比赭红还红的血迹”,涂抹在《台东赤壁》,流露出英雄气 概的凭吊;“海岸线像母亲的妊娠纹”,把《陆连岛》的母体余韵,荡漾到现实的深处;“一 切的峰顶,从初生向死琢磨”,一再《问鼎玉山》,是为了表达某种人生高度的哲理;而“风 要从夜海深出摩擦黄金”,是充满想象的夙愿还是寄寓多年的愿景……质而言之,东海岸系 列,已经脱开了早中期西瓜寮系列——斗笠般的“型构”,而加入了 “地方志”的艺术充实。 新禧之后,在西瓜寮和东海岸的产床上,诗人再孵化出《兰屿祝祷词》系列,那是番薯 藤与珊瑚礁的混交,沙质土与银飞鱼的和声。迷你猪、头发舞、盐和糖、红梗水芋、棋盘脚 树…….他把种族、生活、祈愿,以“年轮”的扩张形式播撒。未死的珊瑚,是“人类凹陷 下去的脚印”,垒起的海沙屋,是“后现代的牢房”;芦苇的每一次死,都教小岛年轻一次; 每一把火光下,都住有祖灵的根;与其说,带波纹的小凤蝶“拉着弯曲的海流/拉着逐渐上 升的海拔”是激情四溢的歌吟,莫如说是对民族精神的张扬;而屏风一样排列的飞鱼干—— 愤怒的裂齿和空眼,实则晾成了弱小族群的祭文。凡此,西瓜寮与东海岸,形成了地缘文化 与族群文化相结合的特色。这样,我们的詹澈就不再是单纯的吴晟了,或带着吴晟影子的詹 澈。血肉于泥土的真情、淳朴人格,人格与诗品的统合,有别于兄长的“青出于蓝”,在文 化根性上的阔展与对现代生存感的切近,一个诗人开始成熟起来了。
二、叙情性成熟
成熟意味着较高的辨识度。从简介知道,【1】詹澈的遭际足以用长篇小说来容纳,故潇 潇说他所面对的环境:彰化——台东——台北——台东,有着重大的迁移事实。他所面对的时 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后工业时代,佃农——农权运动者——政府官员,有着巨大的 变异史实。他所面对的种族:彰化地区的河洛人与客家人——台东地区的新移民与原住民— —兰屿的达悟族,有着极大的改易现实,由此获取与众不同的优势资源与立足点。【2】意犹 未尽,萧萧在后来的一篇序言里,斗胆抬出墨子类比。墨子作为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哲学思 想家,创立墨派学说,其中不乏对农民出身的詹澈在理念实践产生重大影响,詹澈也不乏在 (平等、群体、救世、择务、创造、力行)方面,效尤先贤。【3】评价詹澈“效尤先贤”, 没有错,但以醒目的标题做出《詹澈,现代墨翟》的“比肩”,是不是有失分寸? 客观而平实地说,詹澈虽多染指民运党运,但始终还是与农耕、农运、农改保持“三位 一体”的本色,这才是他的根本面目,这也是詹澈区别于台湾都市诗人、新古典诗人、超现 实诗人、海洋诗人、浪子诗人、学院诗人、皮骨肉诗人、魔怪诗人、腹语术诗人、壮阳谱诗 人、游戏诗人、跨界诗人……的分界,这是独特生活的馈赠与命运使然。 许多诗人不屑于写实主义,认为过于简单粗陋,其实是个大误解。主义不重要,重要的 是,你是否能拿出标签下最有分量的干货。农耕、农运、农改全方位经历带出乡土、草根的 绝对成色,必然构成写实的全面驱动与展开。这一源头当可追溯到百年前刘半农《相隔一层 纸》(1917)、刘大白《卖布谣》(1920),及至后来的臧克家、田间、艾青。国难当头、群族 争斗,这样的写实怎么可能不与政治、社会、历史、组织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躲进小楼成 一统根本行不通。存在决定意识,不可否认,全身的基因、遗传密码、与稻杆一起倒下的骨 骼,同韧带一起重生的瓜藤,经由诗性心灵的耦合,形成引蔓求株的长势且如鱼得水。许多 人不能写的题材,他写(《贫农洪梅》);许多人不屑写的事物,他写(《西瓜苗》);许多人不 愿碰及的心病,他写(《绿岛》);许多人盲视的东西,他能看见(《蚊影或牛筋草》)。在现实主义“老旧”的枪管上,他安装的不是消音器,而是加长了来复线,增大了弹道口。 9.21 大地震,他借灾情,警示发昏的当局,《当两种梦正在成熟》“在无法预测的未来 /纯朴的大地和人民/需要片刻宁静,思考长久的和平”;南韩北朝鲜领袖握手了,他借历史 性破冰,映射两岸的统一。“双手互握的刹那//应该感觉热流传导至对方的心房/心中有烈火 燃烧/只会增加金的纯度”。这类作品,不可避免带上意识形态色调,却是符合历史趋势与人心向背。 这正是詹澈在台岛诗界的“稀有”性:始终持有大中国诗观及汉语家园意识,企求将此在的家与彼在的家整合为一,而摒弃狭隘的族群意识以及愈演愈烈的所谓本土化思潮,其超越时代局限的远大胸怀,已成为其诗歌精神的标志。【4】自然,与政治过分捆绑,经常会出现直截式呐喊,有时顾不上“掩饰”或做艺术“化解”。其实在处理意识形态、处理两岸关系问题,还有千万条通向罗马的道路。当诗人詹澈放弃急切、焦虑的表达冲动,淡化长久坚固的意识理念,转而在人情隐秘的恻隐之处,觅得一丝缝隙,那种无技巧中的机巧,就汩汩流泻出来,清新而得体,像《坐在共认的版图上——— 致沈奇》: 坐在共认的,共震的版图上/最靠近曙光和海浪的东海岸/我们,却是山里来的孩子/不想埋骨在深山/也不想在海上随波逐流/坐在地球边缘/在秋分和重阳之间/看见一朵云散发异彩/形似飞天女神,从敦煌壁画飞出/拉着一条细细的丝线/一条逐渐放大的丝路/经过你的故乡西安/飞向太平洋/把泡沫和阳光留在口袋/把海沙和海浪装入行李/ 回去种植,像肥料或盐一样撒下去/在会下雪的大地/记忆开始发芽/ 例如阳光生长着影子/诗生长着诗论 詹澈的淳朴、笃实,拒绝游戏,平民语调,充满真诚、坦荡。不事拐弯抹角,不适深度意象, 也不太做隐喻象征。从一开始,不管卷入《春风》《夏潮》抑或《鼓声》《草根》,其背后都仿佛跃动着笠诗社长长的“即物”之手,直取物象核心。下面是物象思维与物语表现的典型 段落: 番薯又名地瓜,旋花科 生存力强,耐干、耐旱 沙地、荒地可生长 在黑暗中长大 被逃难的脚践踏 又去喂逃难人的肚子 ——《写给祖父和曾祖父的诗》 可以归入“即物主义”的探求,也可以当作是一种“诗性现实”。即物首先是对对象采取近视直观态度,一种“贴身紧逼”的直观手法。它要求一下子抓住对象最突出的特征属性,和 盘托出,保持原在面目。而后再以纯然本真的语词进行固化,去除修辞造作,防止主观滥情, 达成“格物致知”。的确,詹澈较少运行意象思维,也不刻意经营,通常是将直观的物象做 即物处理。直观的物象、语象,不等于简化线性,乃是一条通往隽永的高难之路。像“明月 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就永远代表着诗歌“清水芙蓉”的一面。不同的是,詹澈无意也无缘 于隐逸,而是直面惨淡现实,以物象、物语告白人生,同时,扩大“叙情”成分或拉长“叙 情”的基调。 所谓叙情是以叙述性为主,抒情为辅的综合方式。叙述带动场景、情节、事件、细节(完 整的或碎片的),并夹杂抒情元素,相对减少抒情成分而有益增大诗作容量。上述地瓜物象 在与父老前辈影像叠加中,就迅速移植为日常诗性。不难看出,物象、物语加上叙情基调, 共同打造詹澈充满泥土味、长短错落的“歌行体”(适合较长编制),后来则演化为比短小诗 松散,比中诗略为缩微的“格式”,即相对规整的“五五体”。 但也不是说,詹澈只会在现实的平面亦步亦趋,余光中就曾指出《堡垒与梦土》的诗意 全在虚实之间迂回前进,战争在童话的背后演习,“超现实”的惊骇效果可入达利恶魇的画面。 当然,这只是偶尔出格,改变不了整体切实、务实的处事;不事雕琢的作风,与他泥手泥脚 考察福寿螺一脉相承。即便有时不免粗糙,不太讲究技艺,但他的诚恳、真切、他的爱憎分 明,借叙事以抒情的“叙情”基调、左翼波普色彩,使得台湾真正的乡土写作,不自圉于孤 岛意识,而有着开阔前景。在写实精神越来越稀薄的区域,他的草根、在地、家国情怀,他 的忧国忧民、底层经验,晓畅抱朴的诗风,不讳、不忌、不惮典雅与艰涩的双重哂笑,一路 小跑着或径直走下来,自成一方景色。写到这里,忽然冒出一个扭转念头:前面潇潇教授曾 授予他“詹澈,现代墨翟”的封号,最好还是回归到诗人本位上,不妨改为:台湾——臧克 家的“传人”,或许更为瓷实一些?在台湾现实主义的诗写维度中,詹澈立起了一块重要地 标。
三 ,腐殖层发酵
沈奇曾经指出,因强烈的意识形态情结和载道意识的促迫,詹澈的诗歌创作,长期在思 与言的矛盾冲突中摆荡,难以顺畅抵达艺术上的完善,导致诗质比较稀薄。【5】但随着时间 推移与他稳定前行,人们就得摘下有色眼镜了。假令说“西瓜寮”(1998·元尊文化版)孵 化出詹澈第一次突破,全面清除发声期过于直白、松散和累赘,把原汁原味的草根、原乡、 在地精神、元素,熔铸成有模有样的乡土知音。那么,经过二十年腐殖层深化,到了《发酵》 (2016·光明日报版)阶段,则渐成独此一家的“詹记”,可谓水到渠成。 除了熟络的三大对象:本省籍农民、原住民、外省老兵;一以贯之的题材:历史/现 实、战争/和平、彼岸/此岸、城镇/乡村、贫困/富裕、物质/文明、发展/生态等还在不断拓展, 诗人开始减弱对宏大事物的直接“叙情”,转而在细小事物上“把捉”,这是艺术突破的起点。 “他一面翻动一面嚼槟榔/久不闻其臭,仿佛闻着香气,像是吃臭豆腐/像食物在胃里消化, 各种微生物/像面粉揉成面团蒸成馒头,白米蒸成红发粿。”把个《发酵》过程的阴暗面全部 颠覆过来,四种食品细节,简直让旮旯之角的腐殖土,变成色香味俱全的盛宴,这在詹澈以 往的作品真是难得一见。《女裁缝的二胡》,多么美妙的二重奏:脚踩缝纫机,想起插秧机嚓 嚓前进的声音;秧苗插进泥土,她压平针脚上下的布面。乡村与城市的关系“一台是老式的 脚踩机,一台是新式的电动针织机”。透过贴切形象的比喻,感受诗人对时空转化与驾驭的 圆熟。《调整果枝》写道:“这枝条,像弓弦,不能太松也不能太紧”,诗人将修剪枝条定调 为人际关系中的“均衡”,用心处理,勿急勿缓;也像生态环境,求取和谐平衡,处处藉细 微农事而做人生思考。《思考蹲坑》:从蹲式便池到坐式马桶——一个日常细微动作的演变, 引发诗人深入掂量:在现代文明席卷的世界,遍布生活各个角落后,人们是否还要重温“蹲” 的意涵:保留尊严、平等与耐性? 还有,“当城市伸展四肢向乡村挤压/乡村是变高了还是变瘦了,高速公路穿心而过 ” (《另一对邻居》,忧虑现代性带来不可避免的负面。还有,鸡们狗们小黑们,它们的惊叫, 常常以诗的考题提示我“如何在饥饿中保持清醒”(《追逐的叫声》),时时不忘自我磨砺与修 为。其中,《这也是一种节奏》,同《发酵》一样,是此阶段绕不过的力作: 父亲要蹲下去挑西瓜时,我抛给他一个¸ 他抬头顺手接住,影子压在它的扁担 没有重量的,像他背后山上的云 他仿佛要挑起那两堆乌云 挑起乌云下的两个馒头状的山峦 他放下扁担,看着我,想说什么 西瓜园又在他四周扩散出一畦畦瓜叶的涟漪 像他微笑的皱纹,今年,价格与产量还好 价格与产量,像扁担挑着两个空箩筐 要怎么在心理平衡,我们没法支配 但我们知道,挑起西瓜时的平衡 右手在前紧握前绳,拇指向内,固定双肩距离 左手像后紧抓后绳,掌心向外,调整方向 双臂保持半垂的八字与 S 形 用八寸丁字步,固定步伐向前走 扁担,用老成麻竹削成弹性与韧性 一步一摇,一步一摇,扁担有节奏地起伏 老麻竹的韧性,有时会发出细细的吱吱的声音 像地底蟋蟀振翅或树梢上的蝉鸣,或深夜的雨滴 或是自己身体深处骨骼关节摩擦的声音 汗水与身垢在扁担中间磨出一节黑油黑油的颜色 与麻竹的味道糅合着,有粽子煮熟的香味 它也是一种节奏,如季节那样有声有色;当我弹着 自学自唱的吉他,想起父亲去世前西瓜寮 吃铁便当时,筷子碰铁盒叮叮当当的声音 第一段聚焦在一个“挑”字的动态上,经过“前准备”(蹲、抛、接、压的热身),构成挑的 轻(云)与重(山)的对比,给出一种生活既沉重又不乏轻松的“晃悠”节奏。第二段承接 生活重担下的心理:茫然困扰(价格与产量摆荡所致),外显为瓜叶涟漪和嘴角皱纹交织的 苦涩,有如挑着两个空竹篮的不平衡,是相当出色的心理描绘。第三段,表面上大讲挑的精 准姿势:手臂、指法、腰身、步态所合成的“节奏”,实质上暗指如何在歉收、亏损、落难 中保持某种平衡(感觉原来比较古板的詹澈,现在变得聪明多了)。第四段,以老麻竹扁担 发出细细的吱吱声,联想四种声音(蟋蟀振翅、蝉鸣、深夜雨滴、关节摩擦),一起指向韧 性的节奏,显然詹澈采用了博喻与转喻的方式。第五段,继续进入扁担的细节:黑油的色泽、 熟粽子的味道,由此勾起弹唱吉他,与父亲同吃盒饭,筷子碰触便当叮当作响的情景,一幅 苦中作乐的画面油然而生。 整首诗主旨鲜明,血肉丰满,富有层次,意韵悠长。抓住日常农耕生活一个经典动作, 连带它的工具(扁担)与效果(节奏),投射出对生活的理解。隐去从前直来直去的宣泄、 强烈有余含蓄不足,在浸透细节化的感性体验中,丰沛的主体性把对生活、生存、亲情的领 悟,巧妙融化在文本经纬中,从容而淡定。尤其让人感佩,五段展开式,轻松地把一个抽象 的节奏写得质感十足,且细化为五种形态——晃悠的自然节奏、压力下的停滞节奏、保持心 理平衡的节奏 、品格坚韧的节奏,以及温馨的生活节奏。节奏代表一种生活、一种人生。 祝贺詹澈这一长足进步。 及至晚近,詹澈又上了一个台阶,《归乡与乡愁——焚祭余光中教授》: 当时,你彷佛是从西子湾海岸徒步走来 拉纤着一条带盐味的诗线,来到我居住的东海岸 与黄昏一起坐在都兰湾 从东海岸山脉向北,右边 是菲律宾海底板块南岛语系 左边,是欧亚大陆板块中华文明河洛古音 我们在两种意识形态之间比肩合照,喀嚓一声 身后升高的海浪已溅出泛黄的相片 记忆与人影模糊如水印,其实你了然 其时我中年的额头已印记中午透红的思想 你已鹤顶白发,似养尊学优的翰林仙翁 但我心中有一块阴影沉堵,对你欲言又止 从都兰山遥见绿岛----这火烧岛的夕阳不甘熄灭 不甘熄灭的火丝燃烧着他发上离离的芒草 在历史反面,他站在牢房外看着牢房中的自己 他比你先走一步了,彷佛比你先知后觉 应能宽恕谅解众多人间的错位与误解 在冷战的年代,我们都是历史夹缝的溪流 诉说着两种意识形态里两岸的悲歌 他的归乡你的乡愁,已落下了一个时代的帷幕 我向他敬礼也合掌祈愿你安息 莲的聨想与铃珰花,在山路与沙田 原乡人的血液只有回到原乡才会沸腾 曾经泛滥的乡愁,在这个又围起堤防的岛上 会被腌在龟裂的瓮罐里发霉 还是会被酿成发酸的酒糟 自由的海浪继续在不自由的海岸雀跃喧腾 自由的灵魂离开肉体的牢房也不一定自由 相信你们已看见人类的原乡,我乃奔忙徒途 在夜行货车里贴近车窗窥视望乡的牧神 全诗写得情真意切,是詹澈诗中的上品。思绪中的左右、东西、你我、内外矛盾碰撞,比之 过往的单纯、线性发展,有了相济相生的纠葛,不能不让人刮目相看。
四、 “五五体”商榷
《发酵》诗集除了贡献一份艺术长进成绩单,詹澈还实验他的“五五体”(5 ╳ 5 行)。 五五体的初衷,是基于为自己常写长诗寻找一个比较固定的“方框”:为新诗的灵魂寻找一 个健康适当的身体,为其身体裁制一件适身的衣服,为创作旅途找一个安住的旅店。【6】甫 一出手,詹澈立刻受到嘉奖。2018 年第 1 期《世界华文文学论坛》刊发两篇文章。一篇是 谢冕的支持:“这一诗体在从容有序中贮藏和蕴蓄更多的内涵,充分的鲜明的中国元素使它 丰腴而蕴藉,它维护了诗歌的节奏感,是文化中国的一次认真的诗歌实践。从效果看,詹澈 这一谨慎而认真的“试写”是值得肯定的。”【7】从中我们可以读到谢冕老师全力支持的立 场与态度。另一篇是王珂,更是大加点赞:大致做到“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像赋的 “铺陈扬厉”,可称为“赋体新诗”。可以让诗人很洒脱地状物写情,诗句的容量大大增加, 诗情也随着语言的铺陈得到巨大的增殖。这种“匠心”的“独具”性和“苦心”的“经营” 性,在当今诗坛都是少有的。詹澈的“五五诗体”正是王尔德所言的“极力铺陈的一种强烈 形式”,也是一种颇为成功的“形式”。值得赞扬,也值得推广。【8】 作为王珂 20 年的朋友,本着负责态度,不讳情面,首先要对这篇论文的全面肯定泼点 冷水。论文主旨既然是论詹澈五五诗体,我们有理由期待充分的论证:五五体何以能脱颖为 成功形式,其叫人信服的理据何在;五五体的优势与长处我们需要进一步了解;五五体在与 其他诗体比较中,是否完全成熟或有待进一步改进?然洋洋 1 万 1 千多字论文,有十分之五 的篇幅(5 多千字)是用来论述百年新诗体;有十分之三的篇幅(3 千字)是用来论述台湾 诗体的。大概最后只剩下 2 千多字,才正式涉及五五体。如此头重脚轻,岂不自证 底气有 点欠佳?不管头重脚轻还是避重就轻,或者不适当的夸大其词,都会让人们对五五体另有想 法。下面,我们做下推敲。 “五五诗体”即每首诗五段,每段五行,不超过五百字,不押韵,五段中 或五行中可各作起承转合或变与易,在整首诗的第三段较好转易,或第三 段第三行可做诗眼轴转,虚转实、情转境、境转意、哀转怒等,配合木火 土金水、东西南北中、喜怒哀乐悔、贪嗔痴慢妒、春夏秋冬、七情六欲、 五官六识等等。【9】 题为《试写“五五诗体”》的后记,应该说詹澈自己还是比较谦虚的,多年实验一直以“试 写”谨慎自称。他心里清楚,成功创造一种诗体,得走多少回蜀道。五五体的内涵明摆着: 其一.以“金木水火土”作为立论基础,这样的立足何其雄厚:远溯《尚书》的九畴(禹治 天下的九类大法)之首便是“五行”,而九州华夏所通行的语用模式也多以五行当道,如此 文化哲学根底可谓固若金汤也,于是 5 行×5 行的体式便应运而生。但且慢,“金木水火土” 的最大属性,是它们之间相克相生、相激相荡、互放互束、互冲互和的缠绕性结构。严格的 说,5 行×5 行的诗体还很少体现“五行”的内在实质。这样诗体,是不是让人有些“空壳” “外在”的感觉?为寻求外观上的统一而勉为其难地外在于冠名呢? 诗人解释说,“五五”分别对应了人的五蕴五欲、五常五官,以及宇宙自然的五种元素。 世界上能够产生对应的数字多着呢。从源远流长的《洪范九畴》抽取 9,不是可以制作 9× 2=18 行、9×3=27 行……的格式吗;从“三生万物”的原则出发,可以继续制作数倍于 3 的 6 行、3 的 12 行、3 的 24 行……的远航;从八卦的 8 出发,整出完善的 8×8=64 行,同 样轻而易举。故依据深厚的“语用模式”,抽取某种“数位”进行演绎,徒有简单的表面形 态,缺乏坚实的内在逻辑基础,抬得再高的成功诗体,都可能陷入孤家寡人而最终流产。 其二,五五体最突出点,是规划第三段以及第三段第三行作为“转折”所用。事实上, 这不能说上是什么特点,因为转折在任何诗作中可说无所不在,到处可见。所谓的转折,打 扮得再机智再巧妙,也逃不过咱老祖宗那个“起承转合”的如来手掌,谈何特色?!进一步 追问,除了“转折”关系之外,难道就没有建立起其他关系空间的可能性吗?(诸如因果、 条件、连锁关系等)。这样一来,过于宽泛的“无规定性”,怎么可能一下子就造就出一种成 熟诗体呢? 众所周知,坚固不朽的诗体是建立在其内在必然性的,典型如四句体(起承转合符合事 物发展规律,无法撼动,所以“绝律”天长地久),其次是具备独特规定性:文艺复兴时期 的“彼得拉克体”,是按四、四、三、三行排序的,每行固定 11 个音节。莎士比亚改为四、 四、四、二编排,押韵格式为 ABAB,CDCD,EFEF,GG,自然也长久不衰;日本俳句起源于 十五世纪,它严格遵守两个规则:①由五、七、五三行十七个字母组成。②句中必有一个表 示春、夏、秋、冬及新年的季节用语。再回看当下有人写的“新绝句”,在雷打不动的四行 里,由“一三、二二、三一、四 0”组成四种格式,且规定一行中由三个短语短句缀合。看 起来也比五五体来得严格一些,但就是这种粗放的“新绝句”,要获得公众认可,还要走很 长的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 同时叫人担忧,在相对偏大的容器里,本来该压缩的部分行数,因体量不够而容易酿成 “泡水”,本来需要瘦身的,却为“凑数”不自觉放弃减肥。而诗,本来就是减法的艺术! 再说,既然金木水火土五行未能给出内在的关联性,那么与之相邻的体式——比如五四体、 四五体、五六体、六五体,有什么理由不揭竿起义,纷纷出笼呢?可是,都出笼呢,岂不是 漫天下,都变成“无诗不体”、“无体不诗”的汜滥?我想还是谨慎再谨慎一些为好。 起承转合主要是一种线性结构,四种要素分别对应四行的体式,内形式与外形式高度和 谐统一,双方都容易安家落户,相安无事,更是通行无阻;而金木水火土是一种非线性的关 系结构,五种元素之间充满复杂的纠缠性,内形式与外形式很难取得高度和谐统一。最终我 们看到的可能是一种假相:每次外形式的五行外表,都穿戴得齐齐整整,或错落有致,从未 被捺下,但内形式的五种元素,多数时候只是两种元素间的表演。 原谅区区过于苛刻与追逼。对于批评家来说,防止因应鼓励大胆实验而草率高抬, 对于诗人来讲,无数碰壁之后仍需重聚不惮打击的勇气与坚忍不拔的智慧。 詹澈,试写“五五体”,任重而道远。
【9】詹澈:《发酵》后记,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7 年版,第 179 页。
上一篇: 张三里|军垦戍边诗抄六首
下一篇:佳作欣赏: 周塬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