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游记散文游记散文
在一个烟雨迷蒙的日子
发布时间:2019-08-05作者:来源:点击:
在一个烟雨迷蒙的日子
——读《又是烟雨迷蒙时》一书
张国云
年初就收到著名军旅作家王贤根的《又是烟雨迷蒙时》一书,全书分“一个生命的诞生”、“用自己的头站起来”、“走进罗布泊”、“春雨中的思念”、“腹有诗书气自华”、“访青藤书层”、“书道千秋”等辑。这书我觉得特别适宜作为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深入落实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绵延家国血脉情怀。
实说,拿到书我没有马上去读。我知道作家王贤根的老家是浙江义乌,正巧后面我有一场采风活动要去哪里。所以,我选择了一个江南烟雨迷蒙的日子,带着王贤根的书上路,一下被他美妙而充满感情的语言所感染,写尽亲情,写出生活百态,写下浓浓的文学回忆,穷尽自己一生的故事,妙笔生花,情深意切,真挚感人。
走在路上,我一直不断追问,王贤根靠的是什么力量?
后来,我在王贤根的家乡发现了一个惊天秘密:挨他家南边不远处,是“陈望道故居”,那里是中国首本《共产党宣言》翻译地,一本改变中国历史的巨著。挨他家北面的不远处,是“冯雪峰故居”,那里有中国共产党的不尽的初心,一位杰出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作家和文学活动家。王贤根能在这样的红色基因中熏陶成长,无疑让他在军旅生涯中,常常是技高一筹、运筹帷幄、百战百胜。
不是吗?
就像王贤根的散文,总是那么淡定、从容、平和,又不乏深情、深邃、睿智,既有生活、生命的质感和启悟,还彰显着强大内质与灵魂。
这书篇幅短小,但题材广泛。全书有81篇短文,多数仅几百字。有叙事、有议论,不仅写景细致生动,还表现了他抑郁的情怀,耐人寻味。如开篇《养蜂》,写得有情趣有味道。通过“接蜂”“分蜂”“割蜜”等一系列细节的叙述和描写,除了能告诉人们一些有关蜜蜂的知识外,既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江南人家的生存状况,又让我们领悟到一个军旅作家成长的环境。虽然仅一个片段、一个场景、一点思想的火花、一曲感情的波澜,但非常令人难忘。
说题材广泛,全书为我们划分了7大类,作者抓住“小”题材方面有宽阔的天地,写自己有深切感受的人、物和事。如,书中《一个生命的诞生》,写他母亲自己如何做产、催生、接生的全过程,这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事,一边说明散文题材广泛,一边感人的或蕴含着深刻哲理的好散文,都是在对某一人、物和事有深切感受的情况下写出来的。还有把所写的人、物和事,放在广阔的时代背景上,从深处去开掘其思想意义,既能从浪花见激流,又赋予“小”题材大意义。如,《蹚过河的小弟》从作者亲弟弟如何辍学经商,嫌到钱后如何让自己孩子读好书,两个孩子又如何成为军人。可以说,既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也没有什么重大的事件,片片段段,而这些片段,一经王贤根连缀在一起,就反映了一个重大的主题,从读书无用,到读书有用,再到艰苦的军营练达,这无疑是社会或人生的一大进步。
这书灵活多样,但形散神不散。有人说,诗歌的特点是在“诗”字上,杂文的特点是在“杂”字上,散文的特点是在“散”字上,这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散文的“散”,除包含无音韵、格律限制的“散”体语言外,主要指的是小说、戏剧的写法方面的“散”。
如《寻找长城脚下的乡亲》,散而不乱的特点是很突出的。说是明朝时期曾有一支威震天下的戚家军,他们在戚继光的率领下,南平倭寇,北守长城。而作者风餐露宿、行程千里所要寻找的正是那支应戚继光之招,前来京北守城的“南兵”后裔,因为这南兵里绝大多数就是他的义乌同乡。这一笔很重要,如果不是贤根把他们写出来,或许根本就不会有人知道那位南兵后裔、长城的守护者张鹤珊以及其父张世文抗击日寇的动人故事;也就更难了解在京北蜿蜒千里的长城脚下,至今还居住着那么多的“南兵”后代。 显然,这样的大格局大心怀在散文写作是十分难得可贵的。
这书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多种,但灵活运用。如记叙型散文,虽以记叙为主,作家却能随时站出来抒情或议论,有的可以抒情成分多一些,近乎抒情散文;抒情散文虽以抒情为主,却都离不了叙述和描写,有的又和议论相结合。就结构说,散文要散得开,它围绕主题和中心线索,可以时而写现在,时而写过去,海阔天空,挥洒自如。所以,鲁迅先生说:“散文的体裁,其实是大可以随便的”。这写法的“散”,是散文的特点和长处。散文贵“散”不散,就写得呆板,思路不开阔,难于更好的表现主题。王贤根从“养蜂”乡村,到站在“将军石”上,到望“边陲月夜”,到叩响“青藤书屋"的门扉,所抒发的都是一个情未了,这根情未了宛如一条红线,贯穿全篇把所有片段材料组织成一束整体,将他几十年的人生穿珠成链,成为人们面前一道亮丽的风景。
长于抒情,就是采用第一人称,写“我”的所见所闻所感,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随时运用抒情方式。尤其在作者的叙写中,我们能直接听到作者的声音,感受到他的脉搏的跳动。如《将军石》《雨中三湾》《走进罗布泊》《“神舟”升起的地方》《寻访阿房宫》《寂寞关陵》《遥桥古堡》等篇章,都或隐或显地透露出他志向高远,放眼历史,关注民族兴衰和国家命运前途的军人情怀,直抒胸臆,这是一种重要的抒情手段,运用得恰当,能起到动人心弦的作用。
就像王贤根在书中写道:“细雨沙沙,染绿了沟旁不知名的草丛。将军石矗立在沟旁稍高处的岩边。我们拔去杂草,将军石便凸现出来。也许由于年代久远,坟墓已夷为平地,只有这块碑石屹立着。碑上没有字。乡人亲人,意想不到,在他们生活的那个年代,辽阔荒茫的草原上,不用说道路村庄农舍,就连稀少的牧民也难以寻觅,更找不到能敲会凿的工匠了,无奈中,他们只能将这块碑石慢慢竖起,让它永远地屹立在神圣领地的北疆。我默默地伫立在石前,向这位不知姓名的将军致以虔诚而崇高的敬意。”间接抒情的手段很多,托物言志或寄情于景,或恰当的安排语言,从语言的节奏里传达情感。
这不,“烟雨迷蒙下翠微,来寻古寺问玄机”。 在建国7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我永远忘不了在这个烟雨迷蒙的日子,拜读到《又是烟雨迷蒙时》,既立足于过往几十年的辉煌历史呈现,有鲜明的价值取向与理性判断,又有真情实感、家国情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应该说,这也是我为什么喜欢并推荐这本书的缘故。
作者简介:
张国云,研究员、浙江省发改委副巡视员。
工商博士、哲学博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浙江作协主席团成员、报告文学创委会主任。
已出版《走进西藏》《穿透灵魂》《叩天问路》《云边书话》《水流云在》《一条大河里的中国》《致青藏》三部曲,《最后的工厂》三部曲等文学作品。有作品列入大学语文课本。
获得第六届冰心散文奖,第六届徐迟报告文学奖,第六届鲁迅文学提名奖。人民文学奖,诗刊奖,三次浙江文学奖,获中国时代艺术文学贡献奖,被誉为全球高海拔4500米以上“生命禁区”——写书第一人。
上一篇: 张掖丹霞民间传说(四题)
下一篇:再读杨一清《山丹题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