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游记散文游记散文
灵魂面朝大海
发布时间:2019-05-26作者:来源:点击:
|
|||
|
|||
并不雄伟的陈嘉庚墓面朝大海。我深信,茫茫大海再怎么涨潮甚至掀起巨澜,也淹没不了先生的安息地,因为先生生前热爱大海,他的胸襟如海一样辽阔,他早已与海融为一体了。 □廖双初 2018年初秋的福建厦门,骄阳似火,大地像在被烧烤一样,其热难耐。 但热也有热的益处,严酷的环境更能让人生作深度的思考。此时,我们一群来自潇湘的旅人正在鳌园的广场上徜徉,作为他们中的一员,我感受到了太阳的炽热与火辣,但注意力却系于广场的陈嘉庚墓,我在仰望一个灵魂,我的灵魂在接受火一般的洗礼。 并不雄伟的陈嘉庚墓面朝大海。这里没有高山,不存在居高临下,只有浩渺的大海相伴,墓与海几乎处于同一个平面上,蔚蓝色的海水在长眠于此达57年的先生的枕边荡漾。我深信,茫茫大海再怎么涨潮甚至掀起巨澜,也淹没不了先生的安息地,因为先生生前热爱大海,他的胸襟如海一样辽阔,他早已与海融为一体了。 肃立在嘉庚墓前的凭吊长廊中,回望历史,眺望眼前的大海,我浮想联翩。 被毛泽东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陈嘉庚,其经营实业之才和爱国救亡之举,我们早在自己的求学年代即略知一二。来到厦门实地,走进陈嘉庚纪念馆,在详细了解了陈嘉庚的生平之后,我忽然发觉,真正震撼我心灵的,是他的无私的教育情怀。 出生于1874年的陈嘉庚,其青壮年时期正处于我国遭受列强欺凌、国家内乱不知走向何方的抉择年代。面对家道中落,风雨中他勇敢挑起了生活的重担,而在商海乘风破浪所向披靡后,他首先想到的并倾其所有践行的,是兴学报国。 陈嘉庚在刚刚20岁的时候,就捐献2000银元,在其家乡创办了惕斋学熟,快30岁的时候,创办了集美小学。尔后,随着他奏响南洋业界凯歌,又陆续办起了师范、中学、水产、航海、商业、农林等学校共十所;另设幼稚园、图书馆、科学馆、教育推广部,统称“集美学校”;资助福建省20个县市中小学办学73所;在新加坡办了不少华侨学校。这其中,影响最大的举措是他创办了厦门大学。 1921年,陈嘉庚认捐开办费100万元,常年费分12年付款共300万元,创办了厦门大学。这是我国唯一一所由华侨创办的高校,也是全国唯一独资创办的高校。厦门大学于1921年4月开学,陈嘉庚个人独力维持了整整16年。后来世界经济危机严重打击华侨企业,陈嘉庚面对时艰,态度依然坚决:“宁可变卖大厦,也要支持厦大。”他把自己的三座大厦给卖了,作为维持厦大正常运行的经费。 陈嘉庚的眼光和执着,让他远远地走在许多人的前面。 凡到厦门者,鲜有不去厦门大学参观的,我也一样。这所在我的求学年代梦寐以求却求而不得的高校,只有在自己的旅途中方能一睹其芳容。在校园里,我看到了厦门大学为陈嘉庚树立的“校主”铜像,虽然他不是我的“校主”,但我仍然对他充满了无限的尊敬,他的思想和建树是属于全中国人的。 相关资料显示,陈嘉庚事业达到巅峰之时,亦不过拥资一两千万元,在当时的华人企业家中,比他富有的人不在少数,但为国家和民族兴学育才始终如一地慷慨解囊而自己一生过着非常俭朴的生活的,唯有陈嘉庚。正因为如此,著名爱国民主人士黄炎培先生曾说:“发了财的人,而肯全拿出来的,只有陈先生。”这便是陈嘉庚的境界! 在凭吊先辈的长廊里,我思绪万千。教育是兴国安邦、千秋万代的伟业,嘉庚先生这样的人和事不应只是活跃在远去的历史中,在举国正掀起新一轮重教兴教热潮的当下,理当长江后浪推前浪,有越来越多高瞻远瞩、舍我其谁的国家脊梁引领我们向前进。 厦门鳌园简朴的嘉庚墓,已然在守望无垠大海,那一尊不倒的灵魂,已然在阳光下为我们指点辽远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