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新闻资讯
山水禅心
发布时间:2020-03-07作者:来源:点击:
山水禅心
李本亭
鲁东南黄海之滨,坐落着一个美丽的县域——五莲。五莲县境内群山连绵、层峦叠嶂,其中最负盛名的是被誉为“海隅明珠”的五莲山。400多年前,明神宗御赐山名“五莲”,在其上敕建光明禅寺。杳杳的香火气息与奇丽的山水在这方钟灵毓秀的土地上融为一体,孕育出了绽放在高山之巅的莲花情结、光华内蕴的山水禅心。
一
“境入莲界”。自342国道进入五莲山,远远便可见一座高大的山门牌坊矗立在山脚下,牌坊正中,高悬着这样一块横匾,落款为丁卯年范曾。丁卯年,即1987年,这幅字是范曾先生早期作品,飘逸灵动,禅意浓浓。“莲界”,佛教语,即莲花世界,也就是佛境、禅境之意。“禅庭一雨后,莲界万花中”,五莲山以莲为名,顾名思义,是一个大有禅意的所在。
五莲山与九仙山隔壑并峙,九仙山之名始于汉代,五莲山原为九仙山之五朵峰。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西蜀高僧明开卓锡五朵,奏请明神宗下旨敕建护国万寿光明寺,钦改五朵为“五莲”,五莲山乃自成一山(1988年山东省政府批复设立五莲山风景名胜区,将五莲山和九仙山重新整合为一体)。北宋熙宁年间苏轼知密州时曾登临五莲山,题曰“奇秀不减雁荡”;明代礼部尚书翁正春在《重建大护国万寿光明寺碑记》中赞美五莲山:“五峰列峙,耸接云霄,望之如莲花初放,登巅则大海汪洋澎湃环绕于下。千岩万壑,竞秀争流,真齐鲁间最胜地也!”
大自然是偏爱五莲山的,丹青妙笔,赐其奇峰异石、幽洞名泉,还有杜鹃花海、云海佛光等诸多胜景。五莲山四季分明,春有百花,夏有浓荫,秋有红叶,冬有白雪,每个季节都有让人怦然心动的风景。最令人叹赏的,莫过于那触目可观的奇峰异石和泉壑洞天。
“五莲之胜胜以石,石如芙蕖粲青碧”。进入五莲山,到处可见浑圆挺拔的花岗岩象形石。或簇立峰顶,如欲绽之莲花;或独立成峰,如待放之蓓蕾;或遍布山谷,如仙国之精灵。在五莲山壮阔的峰海里,千姿百态的奇岩异石犹如颗颗明珠,把五莲山点缀得绚丽动人。这里有莲花、白鹤、碧鸡、鹦鹉、钵盂、玉烛、香炉等以形状命名的山峰,也有玉兔、凤凰、石牛、海豹、石老人、八戒石、天狗石、荷叶棚、猴子听经、龟兔赛跑、仙人观海等以象形得名的奇石。全山49峰,有如龟卧山尖、巨掌托峰、荷花盛开,峰峰奇异,秀丽多姿。在莲峰之上观日出日落、看云起云飞也是一大享受,在领略天地大美的同时,会让心灵得到顿悟和升华。“日出未出兮紫霞浓,石鸡啼晓兮落花松。坐飞流兮舒远啸,在鸿蒙兮一峰”(《游五莲山赋》[清]张侗),在五莲的群峰之上,山光海色与诗人跃动的禅心悄然相逢。
自古名山多聚泉,作为北方山岳景区,有着数量众多的泉、潭和瀑布是五莲山的一大特色。五莲山自古有锡扣、光明、漱玉、洗钵、放生五大名泉,泉泉有故事,单从名字来看就大有禅意。光明泉的来历最为传奇,相传开山和尚明开禅师就是用此泉之水为明神宗之母治愈眼疾,明神宗乃下旨敕建光明寺,五莲山也自此成为江左佛教名山。
大自然还在五莲山创造了道道幽谷深壑,著名的有流云峡、烟雨涧、紫霞涧、樱桃涧、朵朵青峡谷,最为神奇迷人的是位于五莲山西北部的龙潭大峡谷。这是华北罕见的“地中山”,有“小武陵源”之称。峡谷内溪水潺潺,十八道瀑布、十六潭清泉如珍珠镶嵌其中,虽无飞流急湍的磅礴,清泉石上流的感觉更加引人入胜。
龙潭大峡谷下游是流经五莲山东麓的潮白河,发源于九仙山天泉,是一条东流入海的河。潮白河上游的龙潭湖坐落在峡谷之中,湖水清澈透明,曲折多姿,如神龙见首不见尾,是一个山水相依、浑然天成的人间仙境,有“江北小三峡”之称,荡舟湖上令人心旷神怡。位于潮白河中部的白鹤湖碧波荡漾,荷叶田田,湖光山色相映生辉。下游的白鹭湾保留了较大面积的湿地,吸引了成群的白鹭和数十种珍稀鸟类在此栖息,湿地内还生长着大片的芦苇,秋风起时,芦花迎风摇曳,映着斜阳和翩飞的白鹭,美得让人心醉。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对于山水禅境,只可会意,任何语言都显得苍白无力。说不清登过多少次五莲山了,每当置身在这山水禅境中,都会觉得神清气爽,全身放松,思绪也会变得沉静下来,顿觉一草一木、一峰一石,皆有可爱。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进入莲花世界,自然烦扰尽消。
二
中国古代建筑大都讲究风水,佛教建筑也不例外。在五莲山顶,有一片群峰环抱的向阳地,光明寺就坐落在这里,依山就势,层叠递进,从建筑布局上,可以看出古人运用风水的匠心。
现在进山有车行道,而在历史上登山要走古道“十八盘”。从大榆林村西沿着山间溪流蜿蜒而上,沿路有清凉榻、回马崖、阿弥陀佛石等景观,因道路回环曲折,名之十八盘。在山下远观,根本看不到寺院;进入寺内,则见群峰环绕,烟云缥缈,无限风光尽收眼底。如此风水,分明就是一个活脱脱的禅境。
光明寺是五莲山顶唯一的建筑群,云峰环绕,松竹掩映,这更增加了寺院的幽静与神秘。虽是明代的皇家寺院,但眼下的光明寺看起来气势并不怎么恢宏。这大概是在上世纪四十年代被损毁,后来只是恢复了中轴线上建筑的缘故吧。寺门不大,并无可观之处,倒是两侧的楹联“名山自是无双地,妙法仍然不二门”颇有气魄,令人不敢小觑。
穿过山门、伽蓝殿,爬上三十八级台阶,便来到天王殿前。在此南望,但见层峦叠障的群峰横亘于寺前,犹如一道天然屏风,望海峰、天竺峰、五莲峰、白鹤峰等山峰犹如朵朵莲花竞相开放,绚丽多姿,如诗如画。天王殿两侧墙壁嵌有四通古碑,有崇祯元年开山和尚明开禅师撰书的《敕建五莲山护国光明寺碑记》和万历四十年礼部侍郎翁正春撰书的《重修大护国万寿光明寺碑记》等碑刻。这是光明寺留存的最珍贵的文物了,记载着光明寺的几度荣衰,四百多载风雨。
天王殿后是大雄宝殿。在佛教寺院中,大雄宝殿被称作正殿、大殿,是整座寺院的核心建筑,也是僧众朝暮集中修持的地方。殿中供奉释迦牟尼佛,大雄是佛的德号,大者,包含万有;雄者,摄伏群魔。因为释迦牟尼佛具足圆觉智慧,能雄镇大千世界,因此佛弟子尊称他为大雄。宝殿的宝,是指佛法僧三宝。光明寺的正殿过去名为大悲殿、光明殿,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殿内曾悬挂有乾隆御笔“宝相庄严”大字金匾,早已不知所终。中轴线上最后一座建筑是藏经楼,上下两层共九间,曾藏有万历御赐大藏经6780卷,此外还珍藏过七片贝叶经,为明天启年间西域僧来光明寺参方所留,乃镇寺之宝。上述藏品皆在战争年代或毁于战火,或被军阀掠夺而去,已是荡然无存,令人叹惋。
“淘米去砂明祖忌,搬柴运火证本真”,这是光明寺五观堂的门联。在禅门里,不但把煮菜、烧饭视为一项修行,还把厨房当作是一个道场。禅门里的祖师大德,如六祖慧能、赵州禅师等,都曾受益于厨房中的劳作。寺院里的厨僧要心量宽广,才能煮出美味好食来供养大众。也正因如此,烧饭、煮菜在佛门里是一项很重要的修行,而厨房就是完成道业的地方,不可轻慢。令食斋之人心情愉快,也是伙房僧侣的修行,正如《华严经》所言,“令众生欢喜,即令诸佛菩萨欢喜”。
光明寺属禅宗临济正宗派。临济宗为禅宗南宗五个主要流派之一,自洪州宗门下分出,始于临济义玄大师,弘扬倡启“般若为本、以空摄有、空有相融”的禅宗新法,这种禅宗新法因义玄大师在临济院举一家宗风而大张天下,后世遂称之为临济宗。在禅门五宗中,临济宗流传时间最长、影响最大。五莲山光明寺从开山和尚明开到“能”字辈和尚,共传18代。对开山和尚,清康熙《五莲山志》记载:“开山和尚,讳明开,字心空,四川成都人,名家子,姓庞氏。少业儒。出家后,泛舟出三峡,至江宁,开法普德、碧峰诸寺,学者从之,如水赴壑。既而渡河涉淮,之诸,与尚书理轩臧公昆仲相唱和。为敬轩公书《华严经》毕,卜居今五莲。遂北上帝阙请山名,讨龙藏敕建。帝遣中官张思忠赍帑金营梵宇,改山名,赐寺额。”
明开虽出身于大户人家,但他心慕佛门,并不留恋富贵,18岁时离家披剃为僧。他一心向佛,赴庐山研习佛经,又到金陵拜在洪恩法师和莲池大师门下,深研大乘佛教。此后,云游各地名山古刹。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春,明开入齐地至诸城化缘,与当地士绅河南巡抚臧惟一之弟臧惟几相遇。惟几虽身处豪门,但生性散淡,喜研佛理,与明开一见如故,论经谈禅,形同莫逆。在他的陪同下,明开游览了五朵山,被五朵山的雄伟气势和秀美风光所倾倒,喜曰“缘在是矣”,遂卓锡于五朵。
五朵山是诸城臧氏家族的私家山,臧惟几兄弟将此山赠与明开驻足修行,从此,明开有了自己的道场。他在大悲峰下盖起了僧舍,有僧俗相继来投。万历三十年,他不顾路途遥远,北上京师,上书朝廷恭请山名寺名。明开觐见之时,正逢李皇太后患眼疾久医无效,明开为之施法医治,使太后重见光明。神宗大悦之下,敕赐了山名、寺名,后又下诏划地拨款建寺,历时三年乃成。清初天童寺住持弘觉禅师曾作《开山和尚碑铭》,赞曰:“琅琊名胜,擅于五莲。屏翰泰岱,分峙九仙。神工刻削,鬼斧雕镌。流霞飞翠,耸雾凌烟。中有梵宇,轮奂其联。开闳特起,楼阁明鲜。”
自明开禅师之后,光明寺历代高僧精研佛法,光大山门,以康熙年间第五代海彻和尚时期为最盛。海彻乃西汉名臣金日磾之后,明末因避战乱自辽东逃难于光明寺出家。明开对海彻非常器重,曾曰:“他日庄严斯土,必斯人也。”其后海彻果大振光明寺,因峰峦起楼台,使贮藏有阁,会食有堂,飨宾有所,登眺有筑,香火鼎盛,五莲山光明寺遂成为与长清灵岩寺、青州法庆寺、诸城侔云寺齐名的山东四大禅院之一。
三
“逃禅煮石之间”,这是古人的一句名言。逃禅者,逃避世间纷扰一心向禅;煮石者,《神仙传》记白石先生煮白石为粮,为道家的遁世修行。不得志而逃于禅,几乎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一条心照不宣的退路。无意仕途的文人和官场上的失意者,大都选择山林颐养天年,这似乎已成为一种规律。他们宁愿放弃尘世的繁华,也不肯远离自然的煦濡。
名山自有名士爱。五莲山和九仙山远离尘嚣的山水禅境吸引着历代文人墨客,自宋明以来,众多超凡脱俗的文人逸士,倾慕仙山的秀美幽静,在这里隐居游赏,留下了大量熠熠闪光的文字,使这一山水胜地成为了“文章之府”。在这里,他们过着对月饮酒、临流赋诗的山居生活,尽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那一份旷达与闲情。
最早对这方山水青眼有加的是北宋大文学家苏轼。苏轼于熙宁七年(1074)自杭州通判调任密州知州(治所在山东诸城,今五莲县域当时在其辖区内),熙宁九年九月,苏轼自密州将赴河中府上任,收到友人乐清令周邠寄来的诗文和《雁荡山图》。雁荡山位于浙江乐清,以山水之奇秀负有盛名。苏轼曾数次登临九仙山,以为九仙山水之奇与雁荡山各擅胜场,于是挥毫写下了这样的一首诗:
指点先凭采药翁,丹青化出大槐宫。
眼明小阁浮烟翠,齿冷新诗嚼雪风。
二华行看雄陕右,九仙今已压京东。
此生的有寻山分,已觉温台落手中。
在这首题为《次韵周邠寄<雁荡山图>》的诗后,苏轼注曰:“九仙在东武,奇秀不减雁荡也。”苏轼生性豁达,乐游山水,喜参禅悟道,在知密州期间写下了“中秋词”“出猎词”“悼亡词”等流传千古的名篇佳作,也留下了《江城子》(前瞻马耳九仙山,碧连天,晚云间)等多首歌咏五莲山水的诗词。在这位山水知音的笔下,成就了五莲山水“奇秀不减雁荡”的美名,也吸引了更多的文人逸士流连徜徉于此,幸对清风皓月,林泉隐逸风流,将生命融入青山绿水之中。他们为山水濡毫礼赞,也和山水一同不朽。
明清以降,五莲山、九仙山以其空灵秀美之景,声名日盛,成为众多文人墨客的游览胜地、隐居之所。“凤翮高骞侍从班,羽仪方仰忽投闲。削成丘壑疑天外,领就烟霞出世间。永誉自了高月旦,神游从此托仙山。独发千里瞻依在,遥见云头鹤往还。”这首题为《山中即事》的七言律诗,是明嘉靖进士、诸城人丁惟宁辞官归隐九仙山时写下的。丁惟宁是明嘉靖、万历年间一代鸿儒,历任清苑知县、四川道监察御史、郧襄兵备副使等官职,为人耿介,居官清正,在郧襄兵备副使任上无辜遭贬,于是辞官归里,隐居五莲山与九仙山之间的丁家楼子村。年轻时的丁惟宁,才华横溢雄心万丈,很想在官场里干出一番事业。但由于性情耿直、不阿权贵,官场之路自然走得艰难。对政治的黑暗失望之下,辞官归隐也就成为一种必然。归隐山林,这也是在晚明政治黑暗的时局下,中国士大夫不甘同流合污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
丁惟宁回乡后,背倚九仙山结庐,“昼憩树下,夜宿草庐,扶杖逍遥于烟水之间”。他沉浸在山光水色里,与文友们切磋诗艺,也给童蒙的子侄课业。他倾听自然的天籁,创作出韵味深长的诗文。明代文学家王稚登题赠丁惟宁为“羲皇上人”,就是称赞他的这种淡泊名利、遗世独立的气节与风度。丁惟宁去世后,他的大儿子丁耀斗将其所居石屋辟为祠,这就是著名的丁公石祠,至今保存完好,已成为五莲的一大名胜。
谁能便住赤城桥,学志名山慰寂寥。
花雨无心香入梦,云峰有债杖全消。
千岩柳絮沉春雪,半壁松风醉晚潮。
飞锡南来迟惠远,鹿门细草坐吹箫。
这首题为《入五莲山修志寄奚林禅师》的诗,为清初隐居卧象山的高士张侗应光明寺第五代住持海霆和尚邀请,入五莲山参与编写《五莲山志》(康熙本)时所写。卧象山,即今九仙山龙潭大峡谷一带。明亡之后,诸城名士张侗族兄弟四人(人称“张氏四逸”)满怀国恨家仇,誓不仕清,隐居九仙山诗酒会友,此后遂自辟一山,定名卧象。史载当时会聚卧象山的文人墨客多达百余人,可谓文坛盛事。张侗在九仙山中久居,踏遍了这里的峰谷沟壑,观尽了清潭溪水,编著了记述五莲山水名胜的第一本山志——《卧象山志》,龙潭大峡谷中的景点之名称、来历、歌咏皆出自他手。《五莲山志》中收录了他的《量山记》《登五莲峰记》《游五莲山赋》等诸多诗文,他还写下了“岱以崇隆显,崂以幽窅显,五莲以峭削显”的评语,将五莲山与泰山、崂山相比肩。放在当今,他是当之无愧的旅游策划大师。
与张侗一起应海霆禅师邀约入山参编《五莲山志》的,还有九仙诗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家丁耀亢。丁耀亢号野鹤,又号紫阳道人、木鸡道人,与清代戏剧家李渔齐名,有“北丁南李”之称。仕途多舛的丁耀亢退隐家乡著书立说,有《天史》《续金瓶梅》等著作传世。他寄情于山水之间,每每与五莲山的和尚、九仙山的道士交游唱和,写下了大量吟咏五莲山水的优美诗篇。《五莲山志》中收录有他的《莲山十景诗》,“莲开五叶”“塔涌千层”“海楼望日”“五老排空”“灵龟吸海”……一处处五莲胜境,在诗人的笔下灿若莲花。
“奥谷曙色天半开,岚光泼翠上楼台。插旗垛顶横云峻,洗耳泉声带雨来”,这是清代隐居九仙山的高士王沛洵描写洗耳泉的诗。诗中以流畅明快的格调,展现了诗人在晨光熹微时到洗耳泉寻幽揽胜的愉悦心情。洗耳泉,也称吕公泉、神泉,位于九仙山东麓山涧中,为九仙山名泉,泉侧石壁镌有“洗耳”巨书,落款“明崇祯三年十月主人吕一奏书”。石刻的主人为明代诸城人吕一奏,他曾任户部督饷主事等职,因厌倦官场黑暗退归林下,在洗耳泉上方结茅芥子庵隐居。在九仙山南麓的丁公石祠中还镌有他的一首诗:“花间鸟语连云落,天外鹤鸣带月还。百世风流如觌面,但看长水与高山”,寄情山水、超然物外的心情跃然纸上。在其后隐入此间的王沛恂,远离尘嚣,“爱竹培君子,看山揖丈人”(其诗《还山咏》),“闲居延月坐,高卧入云栖”(其诗《山居》),与山水为伴,松石为友,其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从诗中可见一斑。
“忘情渐觉山居好,白鹿徘徊总自由”,五莲山光明寺第六代禅僧寂怒的诗,道出了众多林下之士的心声。这些在世俗中最易受到伤害的名士清流,远离尘世的浮华和喧嚣,在山水之间倚松傲啸、对月烹茶,却能得到天籁之乐。行走在今日的五莲山水之间,处处可见诗词碑刻,或许在行吟歌咏之间,他们早已经融入了五莲的山川美景。
无限风光总是禅。五莲的山水皆有禅意,在这里,禅并不是枯寂的,而是活泼的、新鲜的,是遍布于天地之间的一种精神。而今,“山水禅心、康养五莲”已成为五莲发展的新主题。像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五莲的山水正为当代的人们展现出她最美的景观。
2019.12
作者简介:李本亭,笔名九岩,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人。工作于五莲县残疾人联合会,曾在五莲山风景区工作多年,出版有《五莲九仙宝地》《康熙<五莲山志>校注本》《五莲山-九仙山地质公园画册》等书籍,在各级报刊发表作品多篇。
上一篇:用电影剧本记录时代的战“疫”英雄
下一篇:北京诗社:诗意盎然度“三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