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新闻资讯
“揭秘”文学巨匠与海淀之缘 弘扬传承中关村文脉
发布时间:2024-10-20作者:来源:点击:
“2024年第九届北京十月文学月·文学巨匠在海淀”展览隆重开幕
在二十世纪的历史长河中,诞生了鲁迅、臧克家、王愿坚等诸多文学巨匠,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他们与海淀有着怎样深深的、解不开的缘。为赓续历史文脉、弘扬中关村文化,10月18日,由海淀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海淀区文化馆(北馆)主办,中关村网络作家协会、海淀区作家协会承办的“2024年第九届北京十月文学月·文学巨匠在海淀”展览开幕式在海淀区文化馆(北馆)举办,揭晓了“文学巨匠与海淀之缘”的答案。著名作家臧克家女儿郑苏伊,著名作家王愿坚女儿王小莹,海淀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海淀区文联主席苗地,文旅部老干部局原局长王炳义,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副院长刘笑伟,中国现代文学馆展览部副主任王雪,海淀区文联副主席叶宏奇,海淀北部文化中心党支部书记、文化馆馆长岳昌涛, 海淀区融媒体中心事业发展部部长董海霞,海淀区史志办党史研究室副主任马坤,北京市作协网络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关村网络作协主席陈彦池,海淀区作家协会、中关村网络作协会员代表及社会各界50余人参加开幕式。
开幕式上,中关村网络作家协会主席陈彦池致辞表示,“海淀,这片热土孕育了鲁迅、臧克家、王愿坚等文学巨匠,他们以笔为剑,以戏剧为舞台,以学术为舟,以诗歌为桥,书写着时代的篇章。引领着无数人的思想航向。先贤们的作品和精神,成为了民族精神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 “海淀区作为中关村的心脏,不仅孕育了无数科技企业,更是文化创新的沃土。科技与文化的双轮驱动,不仅推动了文学的发展,更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他呼吁社会各界携手并进,共同开启“文学巨匠在海淀”的新篇章,让中关村的文化之光,照亮每一个角落,温暖每一颗心灵。
中国现代文学馆展览部副主任王雪以“信史”为依据,娓娓道来,讲述了鲁迅与海淀的故事,生动鲜活,史料翔实。她特别引述了1921年鲁迅往返香山碧云寺探望二弟周作人的事,带领人们重温先生日记中的记载:“1921年5月24日,上午齐寿山来,同往香山碧云寺……”以及此后的1929年5月,鲁迅先生曾乘汽车到西山磨石口(今模式口)疗养院探望好友韦素园。
“1925年4月11日,居住在阜成门的先生曾陪着母亲前往钓鱼台游玩,而后在1926 年3月7日,又与友人一同骑驴游览钓鱼台。”“想象一下,那个春日,先生骑着驴,缓缓从阜成门而出,向着钓鱼台进发。驴蹄声哒哒,先生或许会望着着路边渐绿的草木,眼目为之一舒。这一段经历,不仅是先生生活中的一抹亮色,也为海淀增添了浓厚的人文气息。”
她还讲述了“1929年5月中旬,鲁迅北上省亲。应燕京大学、北京大学、第一师范学院等校邀请,进行讲演活动”的情形。” “5月22日在燕京大学作《现今的新文学的概观》……他的到来,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海淀学子的心灵。”
王雪表示,鲁迅与海淀的故事,不仅是他个人的经历,更是海淀文化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那锐利、温和、充满期待的目光仿佛还在注视着我们。
随后,海淀区文联副主席叶宏奇讲述了王愿坚先生与海淀的文学故事,特别回顾了王愿坚先生的二三轶事,生动形象还原了王愿坚先生在海淀工作生活的场景片段。
臧克家女儿郑苏伊致辞讲述了父亲与海淀的不解之缘,特别是为《稻香湖》题写刊物的往事,并衷心希望海淀文艺更加蓬勃发展。
随后,主持人柏荷朗诵了臧克家先生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作的经典作品《有的人》。北京古琴文化研究会会员、安徽古琴研究会理事、中国音乐学院认证专业古琴教师李剑霞以古琴曲配乐。“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活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别致的配乐朗诵,深深叩动着现场观众的心。
王愿坚女儿王小莹致辞讲述了父亲与海淀的深厚渊源,尤其是居住魏公村的一段往事。“父亲王愿坚是50年代比较著名的军旅作家,代表作有:《党费》、《七根火柴》、《三人行》等,改编了电影《闪闪的红星》,很多作品收集在中小学课本中。文革后调入八一厂,这期间改编了电影《闪闪的红星》,创作了《四渡赤水》等电影。后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来到了海淀。” 她寄语希望新时代的文学创作,继承红色基因,不忘初心,一切为了人民。
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副院长、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稻香湖》诗刊名誉主编刘笑伟致辞表示,致敬海淀这片科技文艺高地。将把“文学巨匠在海淀”的学习成果,带回校园,进一步让更多学子受到教益。
开幕式现场,李军、柏荷共同深情演绎了刘笑伟作品《坐上高铁去看青春的中国》,随着作品内在韵律或激情昂扬、或沉郁顿挫的配乐诗朗诵,激发了人们从历史、现实与未来的维度思考新时代的“中国”,将开幕式的氛围推向高潮。
海淀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海淀区文联主席苗地讲话表示,感谢社会各界对展览的大力支持。他还特别提及,今年对于海淀文艺界是一个特殊的年份,1984年臧克家为《稻香湖》题写刊名,迄今30年。文学是文化的母体。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海淀区“文化科技双轮驱动”的发展战略,对文艺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心怀这片热土,深深扎根这片土地,创作出更多好作品,载入未来的文学史册。
在二十世纪的历史长河中,鲁迅以笔为剑,刺向旧社会的混沌与腐朽;曹禺以戏剧为镜,映照人性的复杂与多面;季羡林以学术为舟,驶向知识与智慧的海角天涯;臧克家则以诗歌为桥,连接着历史与未来。他们在海淀留下了深刻的思想印记,也成为了中华文化的璀璨瑰宝........然而,很多人未必都娴熟了解的是,这些文学巨匠与海淀究竟有着怎样深深的、解不开的缘。“2024年第九届北京十月文学月·文学巨匠在海淀”展览,揭晓了答案,以翔实的史料,呈现了文学巨匠们与海淀的深厚渊源,也讲述了“海淀如何见证文学巨匠们的成长与辉煌”的生动故事。
据悉,“2024年第九届北京十月文学月·文学巨匠在海淀”展览,旨在挖掘和弘扬中关村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展示文学巨匠们的风采与成就,让观众在感受海淀深厚文化底蕴的同时,也能领略到中关村文化的清晰脉络和独特韵味。抚今忆昔,扎根历史、面向未来的中关村文化,也将在前人思想的润泽下,在海淀这片灵秀之地上扎根成长,引领着新时代的思想潮流。(文/曾金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