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新闻资讯
太行《开那年花》——才女导演黄彩萍与她的电影《花开那年》
发布时间:2024-07-19作者:来源:点击:
王和岐
图为:《花开那年——一个农村女孩的成长故事,30年电影梦》书籍封面
2024年5月19日,长治市漳泽湖上风和日丽,碧波荡漾。这一天,我与老朋友王占禹、崔建斌、王新江,新朋友雷郭堂、黄彩萍等,在漳泽湖北码头餐馆聚餐。这天,我认识了长治市才女导演黄彩萍。她签名送给我一本书《花开那年》,副题是“一个农村女孩的成长故事、30年电影梦”。这是黄彩萍女士创作、导演的电影剧本,有她的成长经历,还有汉、英文对译剧本。
此后,我反复认真阅读此书。我为黄彩萍创作、导演和拍摄的电影《花开那年》所感动,为黄彩萍女士筑梦电影事业的精神而钦佩。
一、《花开那年》,是太行深处唱出的一支嘹亮山歌。
先从黄彩萍女士说起,最后再谈刘震云先生与长治市、沁源县和襄垣县。
黄彩萍导演在北京电影学院
黄彩萍女士是广告人,更是电影人。她与她的电影《花开那年》,讲述的是太行山与太岳山腹地山区农村,一个美丽而又家境困顿女孩,坚强不屈,拼搏奋斗,战胜困难,筑梦、圆梦的感人故事。
电影《花开那年》开机仪式
黄彩萍《花开那年》电影的主人公叫小草。她生活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太行山、太岳山腹地一个美丽的乡村。但是她的少年生活并不像名歌《小草》歌词写的那样:从不寂寞,从不烦恼……无忧无虑,阳光灿烂,自由自在地享受春风、阳光、山川、河流,在大地母亲的拥抱里快乐地成长。
小草,她自幼母故,父病,姐困,哥懦,嫂悍,妹弱,身陷家庭困境,几无出路。小草,她和太行山区诸多乡村里的女孩一样,对人生,对未来,充满梦想,正努力学习,去追求,去筑梦。然而面对生活的重重打击和困苦,虽然乡镇中学已正式录取她,她却不得不放弃上学,只得先为生存努力,为生活而奔波,而拼搏。
小草,在村党支部王书记的帮助安排下,失学后先在村里的学校当民办教员,挣钱糊口。为了父亲看病买药,她业余时间卖冰棍,摆小摊,开理发馆。青春靓丽的小草,受尽冷风热潮,白眼辱骂。最后,她终于战胜了人生路上的层层困苦和磨难,渡过了人生最艰难的那段历程。小草,她找到了自己的爱情,心中吉星降临。她收到了山西广播电视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困壁的磨炼破茧成蝶,梦想成真。
太行山深处的小草,终于迎来明媚阳光:
“春风啊春风啊,你把我吹绿;阳光啊阳光啊,你把我照亮;河流啊山川啊,你哺育了我;大地啊母亲你把我紧紧拥抱!”
看到电影《花开那样》主人公小草的名字,我很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流行的红歌《小草》。《小草》一歌,由向彤,何兆华作词,王祖、张卓娅作曲,原唱房新华。《小草》也是音乐剧《芳草心》中的序曲、插曲和片尾曲。我虽然不太热爱唱歌,但也知道这首歌。
研读《花开那样》,我专门研究了解了一下《小草》一歌。
电影《花开那年》,反映的也是此电影作者,导演黄彩萍女士自己的成长故事和追梦心语历程。我对黄彩萍女士说:“相比较,演唱《小草》一歌的房新华女士和歌中的“小草”等,她们是幸运的。电影《花开那年》中的小草,却没有《小草》一歌歌曲写得那么幸运。
黄彩萍女士所生活、《花开那年》电影所写的故事的背景,发源地是太行山与太岳山交汇处的长治市沁源县。这里属太行山腹地,上党盆地北沿,历史上属晋东南,今属长治市。
太行山区,上党地区,晋东南,是中华民族,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太行山人民勤劳,勇敢,坚毅,乐观。太行山的山歌、民歌闻名全国。太行山的民歌唱出了太行山劳动人民的苦乐年华,梦想追求。
图为:黄彩萍导演给演员说戏
为此我专门研究了一下,被誉为“开花皇后”、“中国革命老区民歌活化石”、“太行歌后”刘改鱼女士。刘改鱼女士就是《桃花红杏花白》、《门搭开花》、《太行山英雄的山》、《亲个蛋下河洗衣裳》,等等的原唱民歌歌唱家。刘改鱼唱红的这些民歌,原产地是山西省晋中市左权县。左权县原叫辽县,因纪念左权将军改名左权县。
刘改鱼女士出身于1939年,她的童年正处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年代。左权县既是我八路军老根据地,也是日寇重点扫荡围剿之地,左权将军因此牺牲在此地。
刘改鱼女士祖籍河北省。上世纪初刘改鱼的父亲母亲,一条扁担两只筐,挑着儿女上太行,来到辽县落脚。他们以卖水为生,艰难度日,后来才安家立业。刘改鱼兄弟姊妹多,她为长,吃苦最多。她只上过小学,从小喜欢唱歌,天赋一副好嗓子。她酷爱唱歌,虚心向乡村民歌手学习。新中国成立后,她的生活从此充满阳光。1955年她就被推选到北京,演唱左权民歌并获奖。从那时起,她为民歌唱了一辈子,把一首首山西民歌唱红,成为著名民歌歌唱家、第一批民歌非物质文化传人,至今活跃在歌坛上。
刘改鱼女士的精神和民歌价值,就是把太行山人民的精神,不问风不问雨,把手采撷太行山间、田野,数不清的“小草”、“野花”,并撒向未来,给人们以梦想,给人们以希望。她本来有多次机会,到北京工作。但是,她为了心爱的山西民歌,都放弃了,甘心一辈子扎根山西太行山热土。
图为:黄彩萍导演在电影拍摄现场
我们在黄彩萍女士身上,仿佛看到了刘改香女士的童年,青壮年时的影子,看到了她对山西黄土地的深情,对太行山文化的挚爱。《花开那年》,给无数象小草一样的女孩鼓励,予希望,予春风,予阳光,予山川,予河流,予大地母亲般的拥抱。
黄彩萍女士与她的电影作品《花开那年》,就是太行山太岳山区腹地,黄土高坡,山旮旯里唱出来的一首嘹亮的山歌。而创作唱响这首山歌的作者和歌手,就是黄彩萍女士,她就是北京中视多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和长治市创壹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经理。
太行山区的长治市,是中国革命的老根据地,解放得比较早。1945年10月上党战役以后,即全境解放,长治市是最早建立的红色城市,被誉为“红色之都”,现辖十二个区县。黄彩萍导演《花开那年》的所在地沁源县,即为其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长治市各区县经济,文化等诸方面有了很大发展。长治市GDP在山西省排名第二,沁源县在长治市是比较富的县,产业以煤炭工业为著。但是各乡镇的发展是不平衡的,特别是像沁源县这样的山区县。所以黄彩萍电影《花开那年》中所叙述的小草的故事,是立足时代背景和现实生活基础的,因而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图为:太行山秋收剧照
梦,是人类普通的一种生理现象。但是,筑梦,追梦、圆梦,却是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梦文化,在中国已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在甲骨文中,我们中国人的老祖宗就已创造了“梦”字。周公梦,周公解梦,孔子梦周公,却是中国独特的社会文化。从周朝开始,家国天下,汤武革命,天下文明,家国情怀,人民小康,世界大同,做为中国人最基本的传统价值观、梦想和追求,却是一脉相延,賡续传承的。
黄彩萍女士和她的电影《花开那年》中的小草,是生长在太行山、太岳山腹地农村的一个女孩。她天资聪慧,吃苦耐劳,爱学习,爱读书,有理想、有梦想、有追求。她喜欢写作,喜欢唱歌。她想象许许多多的女孩一样有自己美好的梦想。她想上大学,她想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她想成为作家或歌唱家,或导演电影。她想用自己勤劳灵巧的双手,聪明智慧的大脑,去创造财富,让父亲,妹妹和自己过上幸福的生活。
图为:小草在灯下努力学习剧照
黄彩萍,小草和《花开那年》中讲述的这个梦,不正是中国人几年来追求的小康梦吗?毛主席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二十八年奋斗,无数革命先烈,仁人志士流血牺牲,所换来的梦吗?
二、《花开那年》,是太行山黄土高坡上,长出来的一棵强劲卓毅小草。
习近平总书记说:国就是千千万万的家,千千万万的家就是国。他在二〇二四年的新年贺词中这样说:“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也很朴素,归根到底就是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2021年7月1日,党和国家宣布全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中国进入小康社会,进而向中等发达国家,民族复兴进军。
国家,家国,是中华文明的标志,是我们中国人,中国老祖宗创造的独特文化和理念,已有三千多年历史。世界其他国家,是没有“家国”这个概念的。如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坦,等等。这里的“斯坦”是什么意思呢?通俗一点就是他们住的那个地方。
上世纪九十年代,太行山区的农村经济还是比较落后的。即便今天,各乡村的发展也很不平衡,更何况每个家庭的困顿与不幸却各有各的不同。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每个家庭,肯定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每个人都会遇到顺境或者逆境。但是,一个人唯一不可丢掉的是对生活的信心:梦;唯一不可或缺的是自己的坚持和努力:追梦。毛主席曾说:内因起主导作用,外因起辅助作用。
黄彩萍女士,小草与电影《花开那年》中塑造的就是这么一种性格的人,这么一种太行山人的精神,就是《周易·乾坤·卦辞》所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就是中华民族的核心精神,本质文化。
《花开那年》第一章中:“小草:额娘不在了,她告诉额要好好学习,别耽误课,额听娘的话,可额总会在课堂上忍不住地哭,老师告额要化悲痛为力量……”
图为:小草独白剧照
“学校窗户里传出学生的朗朗读书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同学胡霞跑出来说:你走了咱俩的约定还算数吗?小草:算数,等额爹好了额就去上学。”
“胡霞:等你回来。”
“小草;额一定会回来的,还有我们的诺言。”
“胡霞拿着笔记本,喊:一起上大学。”
这是小草在母故父病忍痛放弃学业时,与同学胡霞的对话,约定,也可以说,这就是小草在困境中的大声呐喊和庄重宣言。
这就是一种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太行山人的顽强奋斗、自强不息精神。
毛主席曾强调指出: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黄彩萍、小草《花开那年》电影,讲述的就是太行山人,太行山农村的姑娘,具有的这样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她们正是凭借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才勇于面对困难,才不惧种种挫折,才能克服种种磨难,才能走出大山,迎来春风阳光,人生圆梦。
《花开那年》电影黄彩萍导演,小草的故事,也告诉我们,古今中国人都熟知的道理,要改变命运,无论环境、条件如何艰苦困难,都要努力上学,都要坚持上进,都要保持坚毅卓绝的奋斗精神。
“一等人忠厚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这是明代万历首辅张居正撰写的一幅名联。此联之所以有名,是它简洁、精确地概括了历代中国人,士人君子的梦和追求。忠臣,就是爱国爱民;孝子,就是孝敬父母尊敬长辈;读书,就是成长;耕田,就是事业。”
图为:小草卖冰棍剧照
小草是个孝顺父母的孝女,好姑娘。当母亲病故辞世后,她痛不欲生,尽力没有倒下。他的父亲疾病缠身卧床不起时,她与妹妹一边尽心尽力地照料父亲,一边想法设法去打工,去卖冰棍挣钱,开理发店,偿还“娘生病时塌下了一大批饥荒”。为父买药看病同时,小草与妹妹互相鼓励,谁也没有放弃学习,读书、梦想,上学的梦。
一个人要克服困难,走出逆境,需要信念、毅力与意志。但是改变命运,筑梦圆梦,则必须读书、学习、上学,不论什么形式和途径的学习。
三、《花开那年》,是太行山上百花丛中绽放的一朵炫丽夺目山花。
太行山是一座英雄的山,人民的山。王立平,钮宇大作词,王立平作曲的《太行颂》是电视剧《太行丰碑》的主题曲。钮宇大是长治市黎城县人,我的老朋友。其词:
“太行山,巍峨耸云天,千里丰碑望不断。无情风雨任吹洒,英雄业绩万古传。太行山,人民的山啊,英雄的山!”
著名的抗日红歌《在太行山上》,由桂涛作词,冼星海作曲,诞生于1938年,唱遍了全中国,鼓舞激励着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至今传唱不息。
太行民歌皇后刘改鱼老师创作的民歌《歌唱太行山》,其歌词也是激荡人心:“太行山是英雄的山,哗啦啦的流水绕山湾,勤劳的人民多勇敢,战胜敌人和大自然!”
图为:太行山剧照
黄彩萍女士,电影《花开那年》主人公小草,生活中的原发地就是太行山与太岳山腹地,今山西省长治市沁源县。从地理形势看,沁源县的地理位置处于太岳山与太行山,于上党腹地北沿交界处。太岳山北部为西南东北走向,依次为沁源县,沁县,武乡,和顺,左权(原辽县)等县。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我八路军总部、129师386旅机关驻扎地区,是我太岳军区机关的核心区驻地,因此也是日寇疯狂扫荡围剿的重点地区。
这里的人民是英雄勇敢的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做出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事迹。著名的“沁源保卫战”,也称沁源围困战,就发生在这里——黄彩萍女士,电影《花开那年》小草的故乡——长治市沁源县。
沁源保卫战,发生在1942年秋天。沁源县是八路军太岳军区领导机关所在地。从1942年秋天开始,我沁源抗日军民,与侵占沁源的日军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保卫战,战斗持续近900天,史称沁源围困战,也被称为抗战中的伟大胜利,时日之久堪比列宁格勒保卫战。
沁源围困战,英雄的人民,英雄的军队,英雄的城。沁源围困战,我军民取得最终胜利,日寇以惨败告终。
“英雄的人民,英雄的城”。这是毛泽东主席对沁源人民的最高最好赞誉。
今天,她们、他们,正在发扬这种“英雄的人民,英雄的军队”的精神,与各种不利的自然条件做斗争,为实现党和国家的号召,民族复兴,圆梦强国而拼搏!
四、《花开那年》,是太行山危安峻壁上挺立的一株挺拔劲节青松。
我在撰写此文时,于2024年6月12日刷到了这么一条新闻;
最近,在第二十届中国文化产业博览会交易会上,发布了“2024年中国最美县域”,全国共有107个县域上榜。令人惊奇的是山西省三个县脱颖而出。被誉为《2024中国最美县域》的山西省三个县域依次是:
第一个是交城县,第二个是右玉县,第三个就是长治市沁源县。沁源县森林覆盖率达到56.7%,位居山西省第一,名列全国前茅。沁源县为全国天然林重点保护县,天然避暑胜地。
前些年,我多次到沁源县灵空山观光,为沁源县的原始森林之美所折服。那里有华北油松之王“九杆旗”等。
松树,在中国人心中,自古象征长寿,坚忍不拔, 孤独正直,质朴高洁,无惧无畏,坚强不屈等精神。
看黄彩萍女士《花开那年》,我深切地感受到,在主人公小草身上,在黄彩萍身上,体现出一种精神,就是松树的精神,松树的风格,就是沁源县灵空山上原始森林中,油松之王那种精神。
图为:电影《花开那年》剧组杀青合影
黄彩萍女士和《花开那年》中的小草,就是太行山、太岳山上,从危崖峻壁缝中,生长出来的一株青松。她们象松树一样,在缺少水分营养、土壤、阳光的条件下,顽强生长。她们不惧寒风烈日,酷暑严寒,终于成长为一株挺拔健壮的青松。
青松是怎样成长的,怎样从小草一样的幼苗长成栋梁之材?什么是松树的精神?什么是松树的风格?我们可以从小草身上,黄彩萍女士身上得到验证,获取答案。
电影《花开那年》讲述的小草的故事并不复杂。但是,她告诉我们的道理,人生的哲理,却是深刻的,现实的,长久的,永恒的。
“九杆旗”、“五大夫松”、“千年古松”,都是由小树苗在年年岁岁的风雨中长成参天大树的。
我与黄彩萍女士谈到几个从事文学影视老朋友的成长历程。
三十年,对人生意味着什么?三十年,对一个坚持本土耕耘的作家意味着什么?
五、刘震云先生,我们应当感谢你!是你一句顶一万句,千言万语写了长治市,写了沁源县和襄垣县等。
《一句顶一万句》的创意,肯定源于圣经摩西出埃及记,回巴勒斯坦的故事。所以《一句顶一万句》中的山西省长治市沁源县,也相当于圣经中的埃及。
我只想说一句话:我们长治人、沁源人、襄垣人,真正应该非常感谢刘震云先生。是刘震云先生在这本名著中,将主要人物,主要故事发生地,写在我们长治市、沁源县、襄垣县等。且不说一句顶一万句,说是浓墨重彩,绝对不为过。
沁源县是个宝藏县,是个有故事,有好故事的县。这个县,就是黄彩萍女士电影《花开那年》故事发生地沁源县,也是黄彩萍女士的故乡。黄彩萍女士似乎与刘震云先生一样,以独特的眼光,敏锐的嗅觉,发现了沁源县的宝藏——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
安居乐业,也只有今天,中国人的这个梦才能圆。但这个梦决不是躺在床上睡觉中实现的。它是需要每个人去努力,去坚持,去奋斗、去拼搏,去读书,去做事,象黄彩萍女士、小草那样,才能实现的。
图为:黄彩萍作品《姥姥》刊登于长治日报
二十年前的2005年4月15日,王占禹先生时任《长治日报》社社长。他审定《长治日报》文学·广告专刊,发表了一个农村女孩的一篇散文《姥姥》。这篇《姥姥》的作者就是今天的黄彩萍女士。对《长治日报》来说,对社长王占禹和诸位编辑来说,当时这是一篇习空见惯、微不足道的文字。可是,对于一个爱好文学写作的青年来讲,能在《长治日报》上发表自己的处女作,她不知道兴奋激动了几天几夜。她由此受到了激励、鼓舞,从此坚定了文学创作的信心和决心。由此起步,才成就了今天长治作家、导演,才女黄彩萍女士。
《花开那年》中小草妈妈临终遗言:“要好好学习上大学”。小草和同学胡霞喊:“一起上大学”,这都是一句顶一万句。
什么是“一句顶一万句”,此之谓也!
今天长治市沁源县,太行山太岳山上,又长出一株鲜艳夺目的小草,又出了一名才女导演黄彩萍。
读刘震云先生《一句顶一万句》,我认为,刘震云先生有个一句话情结,他重新诠释了什么叫“一句顶一万句定律”。我因此受到刘震云先生的感染和熏陶。最大的感受是,刘震云先生与黄彩萍导演电影《花开那年》,写长治市、写沁源县、写襄垣县,等等的贡献、价值、意义。
千头万绪,千山万水,千辛万苦,千秋万代,千言万语,千真万确,汇成一句话:太行《花开那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