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新闻资讯
今日《北京晚报》隆重刊发胡松涛《嫘祖——蚕神与道神》
发布时间:2022-11-03作者:来源:点击:
编者按 今日(11月3日),全国最具影响的晚报——《北京晚报》《五色土》副刊隆重刊发《嫘祖——蚕神与道神》。这篇文章是长篇小说《嫘祖》作者、在京驻马店西平籍作家胡松涛写作的研究嫘祖的文章。这是10月26日,中国青年报著名栏目冰点人物刊发胡松涛文章《我们的日常是从黄帝嫘祖那里走过来的》之后,他推出的又一重磅文章。据悉,为写这篇文章,作者翻了几十本书。
中国诗歌春晚总策划、总导演,同乡屈金星第一时间拜读并盛赞此文,可以说,到目前为止,这是介绍嫘祖最为详细,最为透彻的文章之一。
现予转载,以飨读者。
嫘祖为何被称为蚕神与道神?
嫘(léi)祖是谁?
《史记·五帝本纪》上说:“黄帝……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山海经·海内经》记载:“黄帝妻雷祖。”黄帝“正妃”,这是嫘祖的一个身份。嫘祖还有一个身份:蚕神。
土地上生长的桑和蚕也不知活了几千几万年,有一天嫘好奇的眼睛发现了它们,她捏起一个丝线头,抽出一根丝绸历史的最初线头。嫘祖是星河灿烂的历史星空中第一个养蚕抽丝的人,被后世称为司蚕桑之神。
南宋罗泌《路史·后纪五》曰:“黄帝元妃西陵氏曰嫘祖,以其始蚕,故又祀先蚕。”“先蚕”,即最先教民养育蚕的人,是养蚕之神。
颐和园里的蚕神庙 胡松涛 摄
《长短经》的作者赵蕤是大诗人李白的老师,他题写的《嫘祖圣地》碑文曰:嫘祖“首创种桑养蚕之法,抽丝编绢之术;谏诤黄帝,旨定农桑,法制衣裳;兴嫁娶,尚礼仪,架宫室;奠国基,统一中原。弼政之功,殁世不忘。是以尊为先蚕。”
正是因为嫘祖对养蚕缫丝的发明与推广,中国男耕女织的传统开始形成。“始置宫室”及“兴嫁娶,尚礼仪,架宫室”之说也告诉我们,从黄帝娶嫘祖开始,家的观念形成并得以强化,社会因此而稳定。
官方祭祀先蚕,始于周朝,是周礼的一部分。周制,王与诸侯皆有公桑蚕室,仲春时节,王后带领命妇祭祀先蚕,表示劝勉桑蚕之事。《后汉书·礼仪志》曰:“祀先蚕,礼以少牢。”用牛羊豕三牲是大牢,用羊豕二牲叫少牢。大牢、少牢,古时都属于国家级的礼仪。
桑蚕业在古代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这期间出现了许多关于蚕神的传说。《汉日仪》中说:“今蚕神曰菀窳(yǔ)妇人、寓氏公主,凡二神。”菀窳妇人,寓氏公主,还有传说中的天驷星、马头娘、三姑等都曾被称为蚕神。为什么嫘祖之后又出现几位蚕神?元代王祯《农书》讲得比较有道理:“盖古者蚕祭皆无主名,至后周坛祭先蚕,以黄帝元妃西陵氏为始,是为先蚕。历代因之。尝谓天驷为蚕精,元妃西陵氏始蚕,实为要典。若夫汉祭菀窳妇人、寓氏公主,蜀有蚕女、马头娘,又有谓三姑谓蚕母者,此皆后世之溢典也。”“后世之溢典”即后来发生的溢出要典之外的故事,用历史学家顾颉刚的话说是“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
随着各民族对黄帝为华夏始祖的认同,黄帝的夫人嫘祖被后人顶礼膜拜,被公认为“蚕神”,香火旺盛。
历代王朝大都沿袭周制,设立祭坛,称为先蚕坛。北京建先蚕寺始于元代,北海公园东北角的先蚕坛建于1742年,是供清代皇帝的后妃们祭祀蚕神的地方,为北京的九坛八庙之一,每年农历三月的吉巳日,皇后本人或派人来此祭祀蚕神。皇家祭祀于先蚕坛,是礼,是祈福,也是一种示范。全国许多地方包括颐和园耕织园的蚕神庙,是民众祭祀嫘祖的场所;民众祭蚕神,是乞巧,也是祈祷嫘祖保佑桑蚕兴旺,风调雨顺。
北海公园先蚕坛
《礼记·祭统》说:“天子、诸侯非莫耕也,王后、夫人非莫蚕也,身致其诚信,诚信之谓尽,尽之之谓敬,敬尽然后可以事神明。此祭之道也。”天子、诸侯不是没有粮食吃才去耕种,王后、夫人不是因为没有衣服穿才去养蚕,天子、诸侯亲自主持祭田礼,王后、夫人亲自采桑喂蚕主持先蚕礼,都是为了表达对诸神赐予衣食的感恩敬诚之心。
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嫘祖还是中国的道路之神、出行平安之神——“道神”。
道神,即路神,亦称行神,祖神。祖神即掌管行旅之神,其职能是使人不迷路,保佑路人平安。在庄重肃穆的祖道仪式上,人们毕恭毕敬地给路神烧香、叩头、进贡,求路神保佑一路平安。《史记·滑稽列传》:“故所以同官待诏者,等比祖道于都门外。”《汉书·刘屈氂(máo)传》:“贰师将军李广利将出兵击匈奴,丞相为祖道,送至渭桥。”颜师古注:“祖者,送行之祭,因设宴饮焉。”这些记载的都是祖道的习俗。
还有一个近义词叫“祖饯”,也是指这种饯行仪式,即祭路神后,在路上设宴为人送行。《后汉书·文苑传下·高彪》记载:“时京兆等五永为督军御史,使督幽州,百官大会,祖饯于长乐观。”李白《留别金陵崔侍御十九韵》曰:“群公咸祖饯,四座罗朝英。”古代诗文中有一个重要的题材就是“祖饯”,《昭明文选》中收录不少这类诗文。
古代交通不发达,加上人生无常,出行在路上,无论远路近路、熟路生路、陆路水路、平坦或崎岖之路,都会遇到“行路难”的问题。世“道”不平如何“平”?前“途”未卜如何“卜”?人们郑重地举办祖道仪式,寻求道神的保佑庇护。
那么,为何嫘祖又是道神?
传说,嫘祖自身带光,吉祥瑞相,她走到哪里,哪里就顺顺利利。
宋真宗时,张君房编辑了一部大型道教类书《云笈七籖(qiān,同“签”)》,其中辑唐王瓘(guàn)著《轩辕本纪》云:“帝周游行时,元妃嫘祖死于道,帝祭之以为祖神。”黄帝打天下四方征战,治天下八方巡视,“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往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史记·五帝本纪》)黄帝征战几十年,大部分日子是在征途上度过的,元妃嫘祖一直追随相伴。黄帝的伟大事业中有嫘祖的贡献。人在路上,走着走着就老了。架不住积年累月的车马劳顿,嫘祖在旅途中先一步走了。黄帝感念怀念嫘祖,封她为“祖神”。
元脱脱等著《宋史·礼志》注引崔寔《四民月令》云:“祖,道神也。黄帝之子曰累祖,好远游,死道路,故祀以为道神,以求道路之福。”大意是说,人们祭祀道神嫘祖,祈求她在天之灵保佑天下旅人,一路顺风顺水,安康无恙。
值得关注的是“黄帝之子曰累祖”这一说法,许多人把这句话解释为黄帝的儿子累祖。这样的解释,误解了“子”的含义。这里的“子”不是儿子的子,而是臣子、子民的“子”。《礼记·曲礼下》云:“其在东夷、北狄、西戎、南蛮,虽大曰‘子’。”郑玄注:“谓九州之外长也。天子亦选其诸侯之贤者以为之子。子犹牧也,入天子之国曰子……”“子”兼具子爵之义,不能一概理解为父子关系。
古书中,有的称嫘祖为“元妃”,有的称“黄帝之子”,有的把“嫘”写成“雷”、“傫”或“累”,或是历史传说中的不同说法,或为文字之变体,但把嫘祖作为“道神”是没有异议的。
因为“路神”嫘祖,还产生了另一位神——开路神。《事物纪原》记载:“《轩辕本纪》曰:‘帝周游行时,元妃嫘祖死于道,令次妃嫫母监护,因制方相氏,亦曰防丧。此盖其始也。’”黄帝命他的另一位夫人嫫母为方相氏,一路监护,将嫘祖送回桑梓安葬。嫫母被后世称为“开路神”。
我在创作长篇小说《嫘祖》(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时心想:如果要给那牵手东西方的丝绸之路树立一座丰碑,丰碑上高高耸立的应该是嫘祖。因为,嫘祖是第一个养蚕抽丝的人,是“蚕神”,又是佑护一路平安的“道神”。
上一篇:云上传祁——西部乳业之光
下一篇:民族发雕《堂堂正正一辈子》